2015高二语文专题整合 专题十《“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二)(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VIP

2015高二语文专题整合 专题十《“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二)(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5高二语文专题整合 专题十《“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二)(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doc

2015高中语文 专题十“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二)专题整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词 牌 词牌又称词调,是音乐与歌词间的桥梁。词牌与词旨无关,词的内容可见词牌下所附之题目。但早期词作,多只有词牌而无题目。 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给每种格式取一个名字,就是词牌。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致有三种情况。 ①本来是乐曲的名称。如《菩萨蛮》是原《菩萨蛮曲》的沿用,《西江月》、《蝶恋花》等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②取词中几个字作为词牌。如《忆秦娥》,因为依照此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所以为此称,又叫《秦楼月》;《忆江南》本名《梦江南》,又名《谢秋娘》,因白居易有咏“江南好”的词,末句是“能不忆江南”,故称;《念奴娇》又称《大江东去》、《酹江月》,只因苏轼词中有相关词句的原因。 ③本来就是词的题目。如《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等。 古诗中的虚与实 一、理论讲解 本专题诗歌中《踏莎行》(雾失楼台)中的虚实结合的手法十分典型。它属于高考中“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考点范畴。下面我们就这种手法作一详细的讲解。 古人评论虚实,有云: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这样的评论很经典。那么古典诗词中的虚实,与其他艺术形式中的虚实有何不同?古典诗词中的虚和实之间又有何种关系? (一)虚实与情景的关系 人们在分析艺术作品虚和实的关系时,常说:“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这一现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李白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诗形式上是写景,但这景中却包含了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厚意,是抒情。写景是实,抒情是虚。这实际上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写法。再如李忱的诗《瀑布》: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诗中描写了雄伟壮观而最终历尽坎坷奔向大海的瀑布形象,这是客观的景物,是实。而诗人在这首诗中寄托了自己的思想:一个人,决不可满足于现状,要志存高远,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是言志,是虚。这实际上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托物言志的写法。以上几例,作者把主观上的情、志、理依托于客观的景物之上,“化景物为情思”。从表达的内容看,是情和景的关系;从表现手法看,是虚和实的关系。 (二)古典诗词中的虚与绘画艺术中的空白艺术的关系 空白手法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如八大山人画的一条生动的鱼,齐白石画的对虾,纸上别无他物,但我们却能感到满眼碧波。这都是运用了空白的手法,画面虽空灵却有韵味。艺术家通过画面上的物象启示观众,充分调动观赏者的想像,重现艺术的美好境界。我国的古典诗词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读者在鉴赏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通过想像补充画面内容,从而获得审美的体验。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实写作者和童子的对话,而诗人“问”的内容省去了,隐者是什么样子也没有介绍。但我们可以想像得出隐者出没于高山云海之中,濯足于山涧小溪之旁……这种以实写虚的手法,也可以称之为诗歌中的空白艺术。我国的古典诗歌,语言精练,言简意丰,有许多诗歌都运用了这种空白艺术,特别是以白描手法写景叙事的诗更是如此。虚实结合,从而达到虚实相生的效果。 (三)虚实与烘托手法的关系 诗人在描写景物的时候,有时正面描写景物的特征即可以传神,但当有的景物的特征难以正面表达,或诗人着意追求一种委婉含蓄的美时,他们会采取侧面描写的方法,进行烘托或暗示,从而达到表现景物的目的。例如古人写女人美貌,常说闭月羞花、沉鱼落雁。虽然没有对其美貌作正面的描写,但却能引起人们丰富的想像,从而引起审美的体验。如《陌上桑》: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诗人通过对行者、少年、耕者、锄者失常反应(实)的描写来烘托罗敷的美貌无比(虚)。 (四)虚实与比喻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也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技巧。诗人用这种方法对具体景物作生动形象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如李煜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国亡家破,妻离子散,一国之君,沦为囚徒,终身受辱,千古蒙羞,胸中怨恨,难以尽言。词人用一比喻,极言愁苦之多。“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化虚为实,以实写虚,把“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yx082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