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6课 边塞战争诗四首学案 粤教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VIP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6课 边塞战争诗四首学案 粤教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6课 边塞战争诗四首学案 粤教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doc

第6课 边塞战争诗四首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生平及本课所选四首边塞战争诗的思想内容。2.把握边塞战争诗的特色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体会边塞战争诗的写景艺术特色及作者的抒情特点。 塞上听吹笛 高 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诗意解读 这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实景,后两句写虚景,由实生虚,虚实交错,相映生辉,似边塞风情速写,富有生活情趣,给人雄浑壮美之感,写景状物颇具匠心。 诗的前两句“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为写实:胡天北地,冰消雪融,战士牧马归来,明月洒下清辉,戍楼里吹起羌笛……给人一种阔大的感觉,字里行间透着几分宁静,营造出一种边塞诗中不可多见的平和、宁谧的气氛,为全诗定下了一个乐观开朗的感情基调。 诗的后两句“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写羌笛奏出的《梅花落》的曲调随风传开,一夜之间声满关山,既点出风传笛曲的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又给人一种意境高远开阔之感。尤其精妙绝伦的是诗人将《梅花落》曲拆用,写声成像。用“梅花何处落”构成一种虚景,与一、二句中“雪净”、“月明”的实景搭配和谐,错落有致,构成一种美妙阔远的意境,极尽丹青之妙。“梅花”本是《梅花落》曲调。胡地有雪无梅,战士听此曲想到故乡的梅花,进而想到故乡落梅的花片,于是一种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纵观全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虽有思乡之情,但能感而不伤,处处洋溢着生活气息和浓郁的边塞情调,堪称唐人边塞诗中的精品。 名句识记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考点演示 如何理解“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这一句诗? 答案 此句含有思乡情调,在写法上虚实结合。“梅花”本是《梅花落》曲调,战士听此曲容易想到故乡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此为实写。听到《梅花落》,仿佛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一夜之间洒满关山,作者将“梅花落”拆为“梅花何处落”,以设问形式,此为虚写。实虚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境界。 一、作者简介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太原(今属山西)人,开元十五年进士,授汜水尉,再迁江宁丞。晚年贬龙标尉,也称王江宁、王龙标。因世乱还乡,道出亳州,为刺史闾丘晓所杀。他擅长七绝,世称“七绝圣手”。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大部分都是用乐府旧题抒写战士爱国的精神和思念家乡的心情,也有愤慨时政及刻画宫怨之作。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高适(700-765),字达夫,沧州渤海(今河北沧县)人。二十岁曾到长安,求仕不遇。于是北上蓟门,漫游燕赵,想在边塞寻求报国立功的机会,也没有找到出路。后来,在梁宋一代过了十几年“混迹渔樵”的贫困流浪生活。安史之乱,他得到重视,官至淮南、剑南、四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他的诗歌是现实主义多于浪漫主义。风格雄厚浑朴,笔势豪健。他的优秀作品大多数都作于北上蓟门、浪游梁宋时期。在蓟门时期,他对边塞士卒的生活有了实际的观察,他在浪游梁宋到做封丘尉的时期,作品内容相当丰富,其中有些作品深入地反映了农民的疾苦。高适的边塞诗和岑参的齐名,并称“高岑”,风格也大体相近。有《高常侍集》。 岑参(约715-770),江陵(今属湖北)人。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二十岁至长安,献书求任。天宝进士,随高仙芝到安西、武威,后又往于北庭、轮台间,回朝后任右补阙居,转起舍人,至嘉州刺史。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岑参的诗歌,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基本特征,富有浪漫主义气息: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显出奇情异彩的艺术魅力。他的诗,形式丰富多彩。但最擅长七言歌行,有时两句一转,有时三句、四句一转,不转处奔腾跳跃,处处形象丰满。他的诗当时流传极广,不仅雅俗共赏,还为各族人民所喜爱。殷璠、杜甫在他生前就称赞过他的诗。宋代爱国诗人陆游更说他的诗“笔力追李杜”。有《岑嘉州集》。 李益(748-约827),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曾北游河朔,为幽州刘济从事,居边塞十余年。太和初官至礼部尚书。他的边塞诗多写于建中、贞元时期。因为他的诗以七绝见长,后人往往把他和王昌龄相提并论。他的边塞诗,主要抒发战士们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但这些诗里已经没有盛唐边塞诗的那种乐观豪放的情调。他的绝句艺术成就很高,形象的完整丰富、韵味的含蓄深长、音韵的和谐婉转、语言的精练自然,都接近王昌龄。其诗音律和美,为当时乐工所传唱。有《李益集》。 二、写作背景 《从军行(其一)》 组诗共七首,是诗人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本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 《蓟中作》 天宝十载(751),高适送兵到北部边境后回程中经过蓟中,看到边境状况感慨而作。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岑参在热海(今伊塞克湖)时,崔侍御到边地监察,岑为其送行,看到西北边塞奇异景色,结合少数民族神话而创作。 《塞下曲》 李益的边塞诗,主要是抒发壮士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