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二面角求法
二面角
1 定义法
即在二面角的棱上找一点,在二面角的两个面内分别作棱的射线即得二面角的平面角.定义法是“众法之源”,万变不离其宗,“树高千尺,叶落归根”,求二面角的一切方法盖源出定义这个“根”!.
例1 正方体ABCD-A1B1C1D1中,求二面角A-BD-C1的大小为 .
分析与略解:“小题”不必“大做”,由图1知所求二面角为
二面角C-BD-C1的“补角”.教材中根本就没有“二面角的补角”
这个概念,但通过几何直观又很容易理解其意义,这就叫做直觉
思维,在立体几何中必须发展这种重要的思维能力.易知∠COC1
是二面角C-BD-C1的平面角,且tan∠COC1=,故所求二面角
的大小为arctan.
将题目略作变化,二面角A1-BD-C1的大小为 .
在图1中,∠A1OC1是二面角A1-BD-C1的平面角,设出正方体的棱长,用余弦定理易求得cos
∠A1OC1=,那么所求二面角的大小为arccos.更有趣的是,还可求得tan∠O1OC1=,所以二面角A1-BD-C1的为大小为2arctan.又tan∠C1OO1=,所以二面角A1-BD-C1的大小又可为2arctan.其实,三个值都是相等的,那么arccos与2arctan及2arctan就在本质上取得了沟通.
例2如图2(1),在正三角形ABC
中,E、F、P分别是AB、AC、BC上的点,满足AE:
EB=CF:FA=CP:BP=1:2.如图2(2),将△AEF折起
到△A1EF的位置,使二面角A1-EF-B成直二面角,连
接A1B、A1P.
(Ⅰ)与(Ⅱ)略;(Ⅲ)求二面角B-A1P-F的大小(用反三角函数值表示).
分析与略解:在例1中,图形的对称和谐状态对解题产生了很好的启迪作用,在这里更离不开图形的这种对称和谐性.若取BP的中点Q,连接EQ,则在正三角形ABC中,很容易证得△BEQ≌△
PEQ≌△PEF≌△AEF,那么在图2(2)中,有A1Q=A1F.作FM⊥A1P于M,连接QH、QF,则易得△A1QP≌△A1FP,△QMP≌△FMP,所以∠PMQ=∠PMF=90o,∠QMF为二面角B-A1P-F的平面角,使题解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设正三角形的边长为3,依次可求得A1P=,QM=FM=,在△QMF中,由余弦定理得cos∠QMF=,故二面角B-A1P-F的大小为.
2 三垂线法
这是最典型也是最常用的方法,当然此法仍扎“根”于二面角平面角的定义.
此法最基本的一个模型为:如图3,设锐二面角,过面
内一点P作PA⊥于A,作AB⊥l于B,连接PB,由三垂线定理得PB
⊥l,则∠PBA为二面角的平面角,故称此法为三垂线法.
最重要的是在“变形(形状改变)”和“变位(位置变化)”中能迅速作
出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再在该角所在的三角形(最好是直角三角形,如图3中的Rt△PAB)中求解.对于钝二面角也完全可以用这种方法,锐角的补角不就是钝角吗?
例3如图4,平面⊥平面,∩=l,A∈,B∈,点A在直线l上的射影为A1,点B在l的射影为B1,已知AB=2,AA1=1,BB1=,求:
(Ⅰ)略;(Ⅱ)二面角A1--,A1B=,A1E=,A1F=,则在Rt△A1EF中,sin∠A1FE==,故二面角A1--.与图3中的Rt△PAB比较,这里的Rt△A1EF就发生了“变形”和“变位”,所以要有应对各种变化,乃至更复杂变化的思想准备.
3 垂面法
事实上,图1中的平面COC1、图2(2)中的平面QMF、图3中的平面PAB、图4中的平面A1FE都是相关二面角棱的垂面,这种通过作二面角棱的垂面得平面角的方法就叫做垂面法.在某些情况下用这种方法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例4空间的点P到二面角的面、及棱l的距离分别
为4、3、,求二面角的大小.
分析与略解:如图5,分别作PA⊥于A,PB⊥于B,则易知
l⊥平面PAB,设l∩平面PAB=C,连接PC,则l⊥PC.
分别在Rt△PAC、Rt△PBC中,PC=,PA=4,PB=3,则AC=,BC=.
因为P、A、C、B四点共圆,且PC为直径,设PC=2R,二面角的大小为.
分别在△PAB、△ABC中,由余弦定理得
AB2=AC2+BC2-2·AC·BCcos=PA2+PB2-2·PA·PBcos(),
则可解得cos=,=120o,二面角的大小为120o.
4 面积法
如图1,设二面角C-BD-C1的大小为,则在Rt△COC1中,cos,在某些情况下用此法特别方便.
例5 如图6,平面外的△A1B1C1在内的射影是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ABC,且AA1=2,BB1=3,CC1=4,求△A1B1C1所在的平面与平面所成锐二面角的大小.
分析与略解:问题的情境很容易使人想到用面积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版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全册表格式教案教学设计.pdf
- ANSI CTA-2034-A-2015 家用扬声器的标准测量方法 Standard Method of Measurement for In-Home Loudspeakers.pdf
- 2024-2025学年小学劳动五年级下册粤教版(主编:徐长发)教学设计合集.docx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培训试卷附答案.doc
- 《PLC技术及应用》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等奖).docx
- 刑罚执行一体化视角下S省监狱警察参与社区矫正的实践与优化路径研究.docx
- T_CRACM 0001—2025(中国人面部皮肤美白状态评价方法).pdf
- 八年级上册英语单词表.pdf
- 第八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网约配送员赛项)必背考试题库资料500题(含答案).pdf
- 2024咖啡行业调研报告.ppt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