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的文艺生产与审美接受.pdf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微时代”的文艺生产与审美接受.pdf

【微时代文化与美学】 “微时代的文艺生产与审美接受 李 雷 [摘要]“微时代”的独特文化表征不仅指向社会政治生态、经济结构、生活方式等的“微”转型,亦体现于 个体认知方式与价值观念的重塑,文学艺术的生产、传播与接受过程的全面革新。数字媒介技术主导的“微时 代”,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论言说正演化为一种普遍的现实景观,“人人都是艺术家”的现实合法性也愈 加凸显。但媒介技术悖论和草根创作群体的自身缺陷,致使当下多元化的文艺生态存在着“娱乐至死”和“金钱 至上”等不良价值取向以及审美接受的肤浅化、盲从性与非理性等问题。“审美的人”只有保持足够的主体性与 人文理性,处理好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二者之间的关系,方能在充分享受先进技术成果的同时,做到自由地创作 和无功利地审美,真正实现审美化与诗意化的艺术人生。 [关键词]“微时代”;媒介技术;“微艺术”;日常生活审美化;文艺生产;审美接受 [作者简介]李雷,文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室助理研究员(北京100029)。 =n ;o (中图分类号]B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198(2015)04—0138—06 ;o 菖小 _●-■一 ==吣 当下,微文化正以其即时性、交互性、碎片化和 快的生活节奏,填充碎片化的生活空间,表现出迥 ===P 去中心化等特质重新定义当下的时代。微博、微信 乎以往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状态。而且,这种改变 !o =o 等新型自媒体在改变人们的交际模式、阅读习惯和 不仅体现于外在的生活方式或行为交际模式,还涉 =P ==卜 生活方式的同时,亦潜在影响着社会的公共文化空 及到与人类精神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艺术。 蛊卜 岔 间与政治文化生态;微店、微支付、微营销等则不断 人类艺术发展史已充分证明,艺术与技术密不 冲击着传统广告传媒业、商品销售业、餐饮娱乐业 可分,艺术的发展历来离不开技术的革新,艺术总 等的行业秩序与经营理念,触动了社会经济格局的 是在与技术的不断对抗和对话中走向进步。海德 调整与优化组合;凡此种种汇聚成一股强大的、革 格尔曾对二者的关系做了充分的说明:“由于技术 命性的微文化潮流,我们正快速步人无“微”不至 本质并非任何技术因素,所以对技术的根本性沉思 的“微时代”。 和对技术的决定性解析必须在某个领域里进行,此 领域一方面与技术之本质有亲缘关系,另一方面却 一、“微时代”与“人人都是艺术家” 又与技术之本质有根本的不同。这样的一个领域 “微时代”的诞生,基于当下异乎强大的云计 乃是艺术。”…1瓦尔特·本雅明则直接对机械复制 算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等的完美 时代的来临大唱赞歌,在他看来,“在1900年左右 融合,正是这些高端技术的融合,促使当今社会的 技术复制达到了一种标准,这使它不但能够复制所 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及生活形态等的“微”转型 有流传下来的艺术作品,从而导致它们对公众的冲 成为可能,令大众的日常生活状态发生着与大工业 击力的深刻的变化,并且还在艺术的制作程序中为 时代大相径庭的深亥4变化。“微时代”信息传播的 自己占据了一个位置”[2)。正是机械复制技术直 交互快捷性,加快了日常生活节奏,提升了现代社 接导致了传统“灵韵”艺术的消逝,并真正将艺术 会的公共性、开放性程度,同时个性与差异亦日益

文档评论(0)

m3lv5h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