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柴油机排放控制.doc
摘要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目前由汽车排放产生的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汽车排放问题越来越被世界各国政府所重视。为了治理环境污染,各国相继针对车辆排放制定强制性排放标准,以控制汽车污染物的排放量。我国发动机国Ⅳ标准,GB17691-2005 《车用压燃式、气体燃料点燃式发动机与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Ⅲ、Ⅳ、Ⅴ阶段)》将在2013 年7 月1 日全面实施。
基于排放污染物生成机理,本文以4D38CRD柴油机为研究对象,国IV排放技术路线分析后采用共轨柴油机冷却EGR+DOC+POC,主要研究了满足国IV排放要求的ECU数据标定步骤及后处理匹配方法。
关键词: 共轨 柴油机 排放 EGR DOC POC
目录
摘要 I
目录 1
1 前言 2
2 柴油机排放概述 3
2.1柴油机排气污染物生成机理及危害 3
2.1.1 NOX排放的生成机理 3
2.1.2 HC排放的生成机理 3
2.1.3 CO排放的生成机理 3
2.1.4 PM排放的生成机理 3
2.1.5 NOX排放的危害 4
2.1.6 HC排放的危害 4
2.1.7 CO排放的危害 4
2.1.8 PM排放的危害 4
2.2柴油车实现国Ⅳ排放2条技术路线对比 5
2.3 DOC+POC的工作原理 6
3 4D38CRD型柴油机国IV排放控制 7
3.2 ESC工况确定 8
3.3试验边界条件 9
3.4 ECU数据标定-NOX的控制(稳态ESC测试) 10
3.4.1 EGR率、轨压及主喷提前角对NOX的影响 13
3.4.2 降NOX原则 13
3.5 ESC工况的标定 13
3.5.1 轨压、提前角的标定 13
3.5.2 EGR的标定 18
3.6 DOC+POC后处理样品试验筛选 21
3.6.1 DOC+POC后处理样品参数 21
3.6.2 DOC+POC后处理样品ESC试验结果 22
3.6.3 DOC+POC后处理样品试验总结 22
4.结论与体会 23
参考文献 24
1 前言
当前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柴油机有害排放物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我国发动机国Ⅳ标准,GB17691-2005 《车用压燃式、气体燃料点燃式发动机与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Ⅲ、Ⅳ、Ⅴ阶段)》于2008 年率先在北京启用,并将在2012 年7 月1 日全面实施。在国Ⅲ基础上,国IV的NOX下降30%,颗粒(PM)CO、HC的排放量。该技术路线不需要对柴油机进行大的结构改动,而且氧化催化器不需要再生,结构简单,成为小排量柴油机(排量3-5L).1柴油机排气污染物生成机理及危害
2.1.1 NOX排放的生成机理
柴油中含氮量不超过0.02%,排气中的NOx主要是由于空气中的氮在高温下氧化而成,其氧化反应过程仍遵循扩充的捷尔杜维奇(Zelovich)的链反应机理。
O2== 2O
O + N2 == NO + N
N + O2 == NO +O
N + OH == H + NO
柴油机燃烧过程中喷射各区均可生成NO,其生成浓度与局部温度,局部氮原子和氧原子的浓度、燃烧产物的冷却速度和滞留时间等因素有关。
从理论上讲,柴油机NOX排放形成是无法避免的,但通过控制燃烧过程的最高温度和富氧空气在高温中的滞留时间等可以加以限制。
2.1.2 HC排放的生成机理
柴油机中的HC生成直接与负荷变化有关,当油量变化时引起喷注内燃油分布状况,沉积在壁面上的油量、气缸燃气压力和温度及喷射持续期的变化、负荷增大喷射期延长,最后喷入那部分燃油的反应时间较短,燃空比的增加导致氧浓度降低,HC浓度增加,在极小负荷,燃空比很小,局部温度很小,燃烧分子扩散浓度很低,消失反应的速率被进一步减弱。因此,在怠速和小负荷,HC排放量是很高的。
2.1.3 CO排放的生成机理
CO是烃燃料中间燃烧阶段中形成的化合物之一。当燃烧过程进行时,通过和不同的氧化物之间的再化合反应,CO被氧化成C02,如果再化合反应由于缺乏氧化物,燃气温度低或滞留时间短等原因而不完全时,CO降留存下来。
2.1.4 PM排放的生成机理
PM为可溶性有机物及干炭烟组成。
可熔性有机物来源于燃料中的S等有机物含量,约占30%。
炭烟是不完全燃烧产物,由于柴油机混合气形成不均匀性,即使过量空气系数大于1,仍不可避免产生局部空气不足,此时燃烧温度又较高,燃料在高温缺氧情况下,由裂解过程释放并经聚合过程形成干炭烟。
2.1.5 NOX排放的危害
柴油机排出的NOX中,NO约占90%,NO2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NO无色无味、毒性捕大,但高浓度时能导致神经中枢的瘫痪和痉挛,而且NO排入大气后会逐渐被氧化NO2。NO2是一种有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NB∕T 47010-2017 承压设备用不锈钢和耐热钢锻件(高清版).pdf VIP
- 车辆风险预警方法、路侧控制单元及风险预警控制系统.pdf VIP
- 2025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docx VIP
- 密码学基础-密码学.ppt VIP
- 中国国家标准 GB/T 4706.1-2024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 第1部分:通用要求.pdf
- 灯具安装技术交底1.docx VIP
- 乙烯三机:发展与未来.pptx VIP
- NB/T 47008-2017 承压设备用碳素钢和合金钢锻件.pdf VIP
- 密钥管理与密钥分配现代密码学.ppt VIP
- 初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遨游3D世界,利用三维设计软件制作创意作品》教案.doc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