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考试中国法律思想史串讲.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自学考试中国法律思想史串讲.ppt

第二节 张之洞以“中体西用”为核心的法律思想 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张之洞把洋务派“变器不变道”说进一步系统化,发展成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论,使之成为洋务派的思想武器,也是张之洞思想的核心。张之洞于1898年撰写《劝学篇》全面阐发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所谓的“中学”,是指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维护三纲五常的儒家学说,也就是 “道”。这个“体”和“道”是不能变、不可变和不许变的。 二、整顿中法,采用西法 在不违纲常名教前提下,可以“采西法以补中法之不足”。但是“西法”中一切先进的东西,他又是反对的。如反对民权和男女平权;反对罪行法定,坚持援引比附;反对司法独立,坚持行政兼理司法;反对律师制和陪审制等。“采西法以补中法之不足”的主张,在内容上: (一)整顿中法,主要为改革刑狱。张之洞提出了“除讼累”、“省文法”、“恤相验”、“省刑责”、“重众证”、“改罚锾”、“修监羁”等九条措施。 (二)采用西法。建议清政府聘请西方著名律师,博采各国法律,为中国制定矿律、路律、商律以及交涉刑律。 三、“法律本原实与经术相表里”   “经术”即四书五经中的纲常名教,是全部法律“精义”所在。 法律是“表”,即形式,“经术”才是“里”,即内容。法律受“经术”决定并为“经术”服务。 “亲亲之义,男女之别”是经术中之“最著者”,是“天经地义,万古不覆”的常轨。人民只能在纲常名教的“常轨”内乖乖地接受封建统治。 四、宽猛相济,刚柔结合 “扶良民则以熙媪宽平为治,惩乱民则以刚断疾速为功”。 第十八章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法律思想 本章是中国法律思想史课程的重点章节之一,学习时应引起注意。从总体特征上看,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思想以立宪为主线,谭嗣同则更激进一些,学习时应注意领会。 本章考点总结: 1、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的主要著作 2、康有为“变法维新”的理论依据 3、康有为实行君主立宪的具体方案 4、康有为“太平之世不立刑”的思想 5、梁启超的法律起源说 6、梁启超的三权分立说 7、梁启超关于法治和人治关系的主张 8、谭嗣同冲决一切封建“网罗”的法律思想 第一节 康有为的“变法维新”论 一、“时移法亦移”,倡“变法维新” 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前所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否定封建正统思想,把孔子打扮成“托古改制”的祖师爷,目的是借“古圣”论证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新学伪经考》把西汉末年刘歆的著作及当时社会崇奉的《左传》等古文经典视为“伪经”。旨在破除士大夫对传统经学教条的迷信,为变法维新扫除思想障碍。 《孔子改制考》则从正面阐明了孔子“托古改制”思想,实际上是宣传他自己改制立法的变法主张。 第一节 康有为的“变法维新”论 依“公羊三世说”,社会历史演进有三个阶段:社会由“据乱世”进入“升平世”,再进入“太平世”。“据乱世”是暴君之酷政的时代;“升平世”是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时代;“太平世”是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时代。对于中国而言,是“进至升平”的时代,因此中国必须改革封建专制制度,实行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度。 二、“变法全在定典章宪法”,实行“君主立宪”   之所以内忧外患,原因是由于君主专制,君权太专,下情不能上达,君民不能合为一体。因此,必须实行君主立宪,三权分立。 在此问题上,康有为着重探讨了建立代议机构即立法机构的问题。他倡导实行君主立宪的具体方案是: 1、设议院开国会。 2、制定宪法。 3、实行三权分立,即“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   康有为还十分重视改旧法,主张采用西方资产阶级的法律制度,建立新的法制。 三、 坚持保皇立宪,鼓吹复古 逃亡国外后,并未放弃“以君权变法”,仍坚持保皇反对革命,大力鼓吹“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 。 四、“太平之世不立刑”  《大同书》指出,“公羊三世”的“太平世”是“至善至美”的理想世界,人们摆脱“乱世”的各种“苦道”,致人犯罪的政治经济根源消失,人性得到充分发展。从而,社会就可达“治之刑措”,实现“太平之世不立刑”。 还剖析了犯罪原因和不立刑的理论根据。认为“私”是危害“公理”,阻碍社会进化,使人犯罪致刑的根源。 要致刑措达大同,最根本的方法是去“九界” 第二节 梁启超的变法图存思想 *知识点测评23 一、法律起源于人的“良知”和“契约” 人类在同自然界竞争中,需要结成“群”才能生存。而“群”中之人良莠不齐,如果放任不管,必然会斗争不已,在此情况下,人们本能地按自己的“良知”,认识到应该采取一定措施保证每个人所享有的天赋权利不受侵犯,使整个“群”生存下去。于是,法律就产生了。 但他又认为这是法律产生的最初原因。后来的法律,有的“生于契约”,有的“起于命令”。只

文档评论(0)

只做精品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