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感染(细菌性感染).ppt
第三章 感染Infection 基本概念 感染(Infection): 微生物侵入宿主体内,在其中生长繁殖、释放毒性物质并与宿主防御机制相互作用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是微生物与宿主在个体、细胞和分子的多层面相互作用的生物学现象。 传染(Transmission): 来自宿主外的微生物,通过一定方式从一宿主传到另一宿主的引起的感染则称为传染 致病性微生物或病原体(pathogen):能引起感染或宿主疾病的微生物。 非致病微生物或非病原体 (nonpathogenic microorganism, nonpathogen) 基本概念 致病性(病原性,pathogenicity): 致病性微生物致病的性质。 微生物的毒力:在宿主免疫防御功能一定的情况下,微生物的致病性有强弱之分。 基本概念 毒力(virulence):致病菌的致病性强弱程度。 可分为强毒株、弱毒株和无毒株. 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或 半数感染量(median infective dose,ID50) 。 即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指定的感染途径,能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的某种动物半数死亡或感染需要的最小细菌数或毒素量。 是测定毒力的传统方法。 一、细菌的致病机制 侵袭力:病原菌突破宿主皮肤、黏膜生理屏障等免疫防御机制,进入机体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毒素:能损害宿主组织、器官并引起生理功能紊乱的大分子成分。 侵袭力和毒素是病原菌毒力的物质基础,统称为毒力因子。 非菌毛黏附素 5)免疫调节作用 小量内毒素可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激活巨嗜细胞、NK细胞、诱导多种细胞因子产生,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黏附为不稳定的、可逆的 黏附为牢固的、不可逆的 细菌与宿主细胞之间距离10nm 细菌与宿主细胞之间距离10nm 非特异性黏附与特异性黏附 包括:细菌和宿主细胞之间的静电吸引及疏水作用,阳离子桥联作用和配体-受体相互结合。 载铁蛋白基因表达 加速生长繁殖 产生分泌入侵蛋白 诱导黏附分子表达 细菌可发生的变化 宿主细胞方面的变化 形态变化 细胞凋亡 细胞因子合成释放 黏附分子表达 配体和受体构象改变 信号传递 发生生理生化变化 1. 黏附与定植: (1) 黏附现象 (2) 黏附性结构物质 (3) 黏附机制 (4) 组织趋向性 4)组织趋向性 不同种的细菌以不同的配体与不同的宿主结合。 一种微生物大多只能黏附于某一特定组织靶位,即某一细菌只感染某一特定组织。 (流感病毒只能吸附于粘膜上皮细胞) 配体和受体的结合,具有种属特异性,是由基因控制的。 (一)侵袭力 黏附与定植 侵 入 繁殖和扩散 2. 侵入(invasion) 定义:指某些毒力强或具有侵袭能力的病原菌主动侵入非吞噬细胞的感染过程。 被侵入的细胞主要为黏膜上皮细胞。 常见的具有侵袭能力的病原菌有:鼠伤寒沙门菌、福氏痢疾杆菌、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等。 侵袭基因(invasion gene, inv基因)编码 侵袭素(invasin)。 细菌侵入非免疫细胞(Gif) (一)侵袭力 黏附与定植 侵 入 繁殖和扩散 3. 繁殖和扩散 扩散方式决定因素:细菌的致病性质、宿主机体的免疫力及感染的阶段。 局部扩散 局部表层扩散:某些细菌仅感染某部皮肤和黏膜,定植后向周围扩散。 局部深层扩散:某些细菌能克服皮肤和黏膜屏障,进入皮下或黏膜下组织。 3) 全身扩散:指细菌突破皮肤或黏膜后,主要进入血流扩散,通过血流到特定的靶位引起感染。 痢疾志贺菌穿过黏膜上皮且侵入黏膜上皮细胞(Gif) (二)毒素(toxin) 定义:细菌在生长繁殖中产生和释放的毒性成分。可直接或间接损伤宿主细胞、 组织和器官,干扰其生理功能。 外毒素(exotoxin) 内毒素(endotoxin) 1.外毒素 定义:主要由G(+)和部分G(-)产生并释放到菌体外的毒性蛋白质。大多数外毒素由活菌分泌到胞外,少数在细菌裂解后释放出来。 性质:为蛋白质(A-B毒素);毒性作用强,且具有组织选择性;对理化因素不稳定,一般不耐热;抗原性强,其抗体为抗毒素(antitoxin)。外毒素可用人工方法处理脱毒成为类毒素 。 可分为:神经毒素、细胞毒素和肠毒素 1. 外毒素 2. 内毒素 定义: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结构组分,在菌细胞破解后才释放出来的毒性脂多糖(LPS)。内毒素也存在于螺旋体,衣原体和立克次体中。 性质:产生于G(-);化学性质为LPS,对理化因素稳定,耐热;毒性相对较弱,无选择性;抗原性较弱,不能脱毒成为类毒素。 各种G(-)产生的内毒素致病作用基本相似。其毒性成分为脂类A。 G(-)菌裂解释放L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