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土壤孔性结构性与耕性.ppt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章土壤孔性结构性与耕性.ppt

第三章 土壤的孔性、结构性与耕性 土壤孔性、结构性是土壤重要的物理性质。通过本章学习,让学生掌握土壤中孔隙、结构的概念、类型及对土壤肥力和生产性能的影响;重点介绍团粒结构的肥力特征及创造机理;物理机械性的概念及与耕性的关系,从而了解土壤物理性状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节 土壤孔性 第二节 土壤结构性 第三节 土壤物理机械性与耕性 第一节 土壤孔性 一、土壤孔隙性 1.土壤孔性 土壤孔性包括孔隙的数量、孔隙的大小及其比例,土壤孔隙的数量用孔隙度或孔隙比表示。 2.土壤孔度与孔隙比 土壤孔隙的容积占整个土体容积的百分数称为土壤孔度,又称总孔度。它是衡量土壤孔隙的数量指标。 孔隙比:它是土壤中孔隙容积与土粒容积的比值。其值为1或稍大于1为好。 3.孔隙的分级 通常根据孔隙的大小及作用将土壤孔隙分为三级:非活性孔隙、毛管孔隙和通气孔隙。 非活性孔隙 当量孔隙在0.002mm以下,土壤水吸力为1500KPa以上。这种孔隙中,几乎是被土粒表面的吸附水所充满。土粒对这些水有较强的分子引力,使它们不易运动,也不易损失,无效孔径中植物的根与根毛难以伸入,供水性差,这部分水不能为植物所利用,故称为无效孔隙。 毛管孔隙 当量孔隙为0.02-0.002mm,土壤水吸力为150-1500KPa。植物的细根、原生动物和真菌等很难进入毛管孔隙中,但植物根毛和一些细菌可在其中活动,有利于养分的吸收与转化,毛管孔隙保存的水分可被植物吸收利用。为有效孔隙。 通气孔隙 当量孔径大于0.02mm,相应的土壤水吸力小于150KPa。通气孔隙的水分主要受重力支配而排出,不具有毛管作用,成为空气成为空气流动的通道,不具有毛管作用,所以叫通气孔或非毛管孔。 二、土壤相对质量密度(比重)和容重 1.土壤相对质量密度(比重) 是指单位容积的固体土粒(不包括粒间孔隙)的干重与同体积水的质量之比。 多数土壤矿物比重在2.6-2.7左右,(将2.65作为土壤矿物的平均值),而一般土壤有机质的比重为1.25-1.40。由于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较多,其比重通常都低于心土及底土层。 2. 土壤容重是指单位容积土壤体(包括粒间空隙)的烘干重,单位为g/cm3。土壤容重大体为1.00-1.70g/cm3之间,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3. 土壤容重的应用 (1)计算土壤总孔度 (2)配合水分常数计算各级孔度 (4)计算土壤固、液、气三相容积比率,用以反映土壤自身调节肥力因素的功能 (5)将土壤某些以质量为基础的数据换算为以容积为基础。 (6)计算一定面积与深度的土壤质量 (7)计算一定土层内各种土壤成分的储量 三、土壤孔性的影响因素及其调控 (一)内因 土壤有机质 土壤结构性 土粒的排列方式 (二)外因 降雨、 施肥、 灌溉、 耕作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土壤孔隙的概念、类型及调控。 难点:土壤比重和容重的区别。 第二节 土壤结构 一、土壤结构的类型及其特性 在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土粒相互团聚成大小,形状和性质不同的团聚体,称为土壤结构。 1.块状结构 2.核状结构 3. 柱状结构 4.片状结构 5. 团粒结构 团粒结构是指近似球形,疏松多孔的小团聚体,其直径约为0.25-10mm。粒径0.25mm以下的,称微团粒。 生产中最理想的团粒结构粒径为2-3mm,是一种较好的土壤结构类型 二、团粒结构对土壤肥力的调节作用 1)协调土壤水、气矛盾 2)协调土壤有机养分消耗与积累矛盾 3)能稳定土壤温度,使温度状况适宜 4)改良土壤耕性,有利于根系伸展 团粒结构是改进土壤固、液、气三相比的一个重要因素。有团粒结构的土壤中,水、肥、气热比较相互协调,被称为土壤肥力调节器。 三、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 1.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过程 包括“多级团聚说”和“粘团说”两种。 第一阶段:有单粒在胶体凝聚、水膜粘结以及胶结作用下形成初级复粒或致密的小土团。 第二阶段:初级复粒进一步逐级粘合、胶结、团聚,依次形成第二级、第三级及微团聚体的过程。 2

文档评论(0)

基本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