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度濒危植物五针白皮松保护生物学及研究兼论松属白皮松组分子系统学和生物地理学问题.pdf

极度濒危植物五针白皮松保护生物学及研究兼论松属白皮松组分子系统学和生物地理学问题.pdf

  1. 1、本文档共14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优秀硕士毕业论文,完美PDF格式,可在线免费浏览全文和下载,支持复制编辑,可为大学生本专业本院系本科专科大专和研究生学士硕士相关类学生提供毕业论文范文范例指导,也可为要代写发表职称论文提供参考!!!

摘 要 极度濒危植物五针白皮松保护生物学研究 兼论松属白皮松组分子系统学和生物地理学问题 张志勇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摘 要:通过对五针白皮松生物学特性、分类地位、种群生态、群落生态、解剖生态、生理 生态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报道了五针白皮松的濒危状况、探讨了其濒危的生态学和生物 学因素,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同时就松属白皮松组分子系统学和生物地理学的一些问 题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五针白皮松的生物学特性 五针白皮松根尖纵切面和幼根横切面的解剖结构与其它松属植物一致。根尖由根冠、 生长区、伸长区和根毛区四个部分组成。幼根横切面可以明显分为表皮、皮层和中柱三部 分,初生木质部4 个。 在横切面上,五针白皮松初生叶横切面可明显分为表皮、叶肉和维管组织,下皮层不 存在,叶肉有背腹之分;树脂道通常 2 个。次生叶的轮廓呈三角状半圆形,可分为表皮、 下皮层、叶肉组织和维管组织(1 个维管束);边生树脂道3-5 个;气孔开口属红松型。次 生叶表皮由表皮细胞、气孔及气孔间的连接细胞和石细胞组成;气孔副卫细胞4-6 个,多为 不规则长矩形,每两个气孔间连接细胞1-2 个,在连接细胞旁有1-2 个石细胞,与白皮松相 似。 五针白皮松茎的初生结构分为表皮、皮层、髓及初生维管组织;树皮最外面为周皮, 木栓层在横切面是由一些长方形平行排列的厚壁细胞组成,成薄片状剥落;次生韧皮部由 筛胞、含单宁或树脂的韧皮薄壁细胞、蛋白质细胞等组成,筛管和韧皮薄壁细胞排列较规 则。筛胞为细长管形。 五针白皮松花粉由本体和气囊组成,花粉全长约86.3±11.0µm,体长60.3±8.5µm,体高 45.3±4.5µm ;侧面观花粉本体卵圆形,极面观本体椭圆形,气囊半球形,表面有网纹。 五针白皮松的染色体基数为x=12 ,核型公式为2n=2x=24=24m (6SAT ),属于1A 型核 型;五针白皮松间期核为复杂染色体中心型,前期核为连续型。 2. 五针白皮松的分类地位 传统分类学、实验分类学和分子系统学的研究结果均表明五针白皮松属于白皮松组 subsect. Gerardianae 亚组,也有可能代表一个亚组;五针白皮松是一个独特分类单位和进化 单元,具有重要的保护意义。 i 五针白皮松保护生物学研究-兼论白皮松组分子系统学和生物地理学问题 3. 五针白皮松种群生态学研究 五针白皮松种群年龄结构和大小级结构总体上为中间宽,两头窄,个体数最多的年龄 级和大小级较大,缺乏小年龄级和大小级的个体,自然更新差,年龄结构偏大,种群呈衰 退迹象。种群生存曲线界于Deevey A 与Deevey B 之间。由于种群总的个体数量太少,容 易受各种随机和非随机干扰的影响,种群灭绝的概率很大。 4. 五针白皮松群落生态学研究 五针白皮松分布的群落中主要树种种间联结性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两个有五针白皮 松分布的群落总体种间关联性为显著正相关,其中半阳坡上的群落为正相关,半阴坡上的 群落为显著正相关,五针白皮松分布的群落有从针阔叶混交林向常绿阔叶林演替的趋势。 五针白皮松与其它树种总体上无关联性,表明五针白皮松是一个阳性树种,它与其它物种 的共同出现往往是由于随机的因素。结合五针白皮松年龄结构并联系云南松与其它物种关 系,本文推测在长期的植被演化过程中被阔叶树种排挤可能是五针白皮松濒危的原因之一。 5. 五针白皮松解剖生态学研究 与云南松和华山松两种松树比较,五针白皮松叶的生态解剖特点更接近云南松,具有 更多的强阳性叶特征,如表皮细胞大小、表皮和下皮的厚度等;叶肉组织致密度介于云南 松和华山松之间;五针白皮松的气孔器大小是三种松树中最大者,可能意味着五针白皮松 适应更加湿润(降水量更大)凉爽的气候。五针白皮松对光、温度和水分的要求表明它可 能更加适应高海拔生态条件,目前五针白皮松分布的地点海拔只有2000m 左右,可能不是 它最适宜的生活环境。 6. 五针白皮松生理生态学研究 通过测定五针白皮松幼苗在不同有效光辐射下光合速率的变化,发现它的光补偿点 (10.5 μmol ·m-2 ·s-1 )与云南松(11.1 μmol ·m-2 ·s

文档评论(0)

ygxt8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