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经济因素.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化与经济因素.ppt

第8章影响消费者行为的文化与经济因素 8.1 文化与消费者行为 8.2亚文化与消费者行为 8.3 影响消费者行为的经济因素 8.1文化与消费者行为 8.1.1文化概述 1)文化的含义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 定义:文化是体现出一个社会或一个社会群体特点的那些精神的、物质的、理智的和感情的特征的完整复合体。文化不仅包括艺术和文学,而且包括生活方式、基本人权、价值体系、传统和信仰。 文化的特点: 1.文化是后天习得的 2.文化的影响是无形的 3.社会文化的可变性和稳定性 4.社会文化共享性 5.社会文化的规范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文化的内容 1、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态度和看法。 2、风俗习惯。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生活内容、生活方式和自然环境,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产条件下长期形成,并世代相传,成为约束人们思想、行为的规范。 3、审美观。通常指人们对食物的好坏、美丑、善恶的评价。 4、宗教信仰。宗教对教徒有着很大的约束力。 回族的宗教信仰   回族普遍信仰伊斯兰教。我国回族所信仰的伊斯兰教,属于逊尼派。 伊斯兰教的基本信条是信仰安拉为宇宙独一无二的神,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这是伊斯兰教信仰的核心。回族宗教学家把这个信条编为16字诀,也叫“清真言”,即:“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真主使者”。穆斯林教徒必须尊行五项功课,即:念(时常念诵“清真言”)、礼(面向麦加一天作五次礼拜,每礼拜五到清真寺参加聚礼)、斋(一年封一个月的斋)、课(按财产比例交纳天课——宗教税)、朝(有条件的,一生至少去麦加朝觐一次)等“五功”。此外穆斯林每年要举行圣纪、开斋节、古尔邦节等三大节日和进行其他一些宗教活动。 藏族的宗教信仰   藏族的信仰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以原始信仰为基础发展而来的藏族土著苯教,一是公元七世纪佛教传入藏土后逐渐发展形成的藏传佛教,一是广泛地存在于乡村牧区的民间信仰(保留了许多原始信仰的特点)。 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公元七世纪,佛教先后从中国的中原地区和尼泊尔传入当时的吐蕃,先是在王公贵族中间流传,后来逐渐推广到民间。属于大乘佛教,与汉地所传并不相同。明显的有异于它的发源地印度以及他地所传之佛教。藏传佛教最有特点的是对地方政治、经济的参与而形成的“政教合一”制。 活佛转世制度   活佛转世是藏传佛教为解决教派首领法位传袭、财产继承等一系列现实问题所采取的一项特珠措施。活佛藏语谓“朱古”,意为“应化身”。所谓活佛转世即是某位大德喇嘛在佛教教理和实践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便下凡救渡众生,这便是活佛,他在有情世界的不断显现,就是活佛转世。据有关资料,在20世纪50年代末,藏区共有活佛4000多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他们不仅是藏区物质世界的统治者,也是精神世界的主宰者,处在整个社会的最高层。 黄教(格鲁派)最大的活佛传承即达赖和班禅两系,正式的封号皆始于清代。上文已有说明。至今达赖已传十四世,班禅传十一世。按照惯例,达赖住拉萨布达拉宫,掌管全藏政教事务,班禅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管理后藏、两者之下均设有完整的管理机构。各个层次的活佛,无论是在藏区的宗教生活中,还是在政治、经济生活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与营销有关的若干中国文化特征 影响中国消费者观念及行为的因素: 中国文化与亚文化—价值观\规范\象征 中国的制度、政策 中国经济、社会变迁:基础消费环境变化\信息环境变化 价值观因素 传统封建社会的消费观念:“黜奢崇俭”,《左传》有言:“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许多封建社会的思想家如老子等都视节俭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将奢侈看作万恶之首。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制度因素 建国初期物资短缺、生活资料匮乏,实施的计划经济体制则进一步强化了人们“黜奢崇俭”的消费观。量入为出、计划消费是当时中国人推崇的持家之道,政府长期实行低收入政策和不鼓励消费的政策,强化了人们节衣缩食、“攒够钱再花”的消费习惯。 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政府相继对住房、医疗和教育等制度进行了改革,消费者对未来风险预期水平明显提高,进而导致尽管消费者收入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但即期消费支出增长却相对滞后。 社会、经济、文化变迁因素:温饱型 享受型 缘何呈爆发性增长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人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自然就有部分钱投入到生活必需品之外

文档评论(0)

rewfdg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