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时间的美学——论时间修辞与当代文学的美学演变》.doc

《时间的美学——论时间修辞与当代文学的美学演变》.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时间的美学——论时间修辞与当代文学的美学演变》.doc

时间的美学  ——论时间修辞与当代文学的美学演变 论文作者 张清华 论文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时间/美学/叙事诗学/历史美学 ,论文来源 文艺研究,论文单位 京,点击次数 269,论文页数 4~16页2006年2006月论文网 /paper   文章编号:0257-5876(2006)07-0004-13   本文试图从根部来探讨当代文学五十多年来所发生的美学变化。关于这种变化,学界已有人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和叙事结构、艺术形式等等方面作了很多研究,但从哲学美学、叙事诗学和历史诗学的角度做出的深层解释,还十分少见。回顾五十多年的历史,文学的形态、艺术的面貌,其主题、美感、价值立场等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岂止霄壤之别。当代文学已从一个集体叙述青春、胜利、成长和幸福的时代,步入了一个“以个人为单位”的讲述个体生命体验、存在的个体处境、对历史的悲剧性和荒谬性体验的时代。简单地说,文学的主调业已从热烈和昂扬的青春“壮剧”,变成了深邃而黯淡的命运悲剧和荒谬滑稽的生存喜剧。是什么东西在决定着这样的变化?是一只什么样的手在冥冥中操纵着当代文学美学属性的延迁?   归根结底,是作品叙事中时间修辞方式的变化导致了这种巨变。   这看起来似乎是一个“技术性问题”,但实际上却是根本性的问题。因为时间不但作为一个哲学、政治和叙事学问题由来已久,而且作为一个叙事学问题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时间修辞不但决定了一部作品的叙事长度、结构,也决定了作品的结局和美学性质,会影响和规定一部作品是喜剧、壮剧还是悲剧。这正是本文试图提出的一个命题。在这个前提下,本文还要通过时间修辞方式的变化,来考察中国传统叙事、西方现代叙事、中国新文学叙事的变化关系,考察当代革命叙事的内部构造和由此所产生的“壮剧式美学”,以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中国传统的时间修辞方式的修复,所导致的文学叙事的深刻变化以及传统美学神韵的恢复。   一、革命/现代性叙事的时间基础   当代中国文学叙事的主导观念,是由“革命”和“现代性”两个主导性价值维度所 规定和指引的,革命是它的外在特征,现代性则是它的内在属性。在早期中国当代文学叙事中,由于意识形态的规定性,革命的外部特征被强化了;随后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种意识形态色彩逐渐淡化,但支持叙事合法基础、价值根基甚至美学基质的,却仍然是现代性的进步时间观——“文明与愚昧的冲突”曾被这个年代的批评家概括为最基本的时代主题。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革命和现代性之间当然不是一个可以划等号的关系,但前者无疑是现代性观念的极端产物,是由于人们对时间的“现代性理解”所导致的“主动”行为。没有黑格尔“把历史当作是一种在时间中发展的逻辑过程” 的观念,没有在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之前就早已在科学界萌芽的物种进化论思想——“将物种看作是在时间的过程中产生的”物种进化理论与上述理论的结合,当然就不会出现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因为在历史领域和自然科学领域里出现了这样两种“由时间主导价值判断”的理论,新的革命理论获得了产生的基础,柯林伍德说,“进化论这时就可以用来作为包括历史的进步和自然的进步两者都在内的一个普遍的术语了”。马克思对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阶段的划分,是基于这样一个时间尺度做出的,而革命的合法依据,正在于它是对这样一个必然进程的推动。   显然,“革命”和“现代性”是一对纠结在一起的范畴,两者基于近似甚至相同的时间观。在一本新近翻译的著作《时间的政治》中,论者指出了当代西方人用一种将“历史总体化”的时间修辞方式生产出所谓“现代性”、“后现代性”、“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以及“先锋”等“历史意识的范畴”的奥秘。他们通过这种“将历史时间化”的方式,造就了一系列关于历史的价值尺度,使上述概念“与保守主义、传统主义和反动一样”,“侵入了时间的政治领域”。时间可以说构成了当代理论家一切叙述的基础、动力和准则,成为了他们构造“合法性”与优越权的依据。渗透在政治领域,所有论述的分歧或者命名,也差不多都反映在对时间概念的使用上,“光明”——“黑暗”,“进步”——“倒退”,“革命”——“反动”,都是一种时间政治的修辞。   然而中国人原发的“循环论”和“个体生命本体论”的时间概念中,却没有“现代性”的因素。“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 阳红”……时间从未呈现过“进步”和“方向”,除了由个体的衰老和消亡所带来的感伤主义情绪之外,时间从未赋予人们一种对历史的价值判断,“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霎时新月下长川,沧海桑田变古路”。因此可以理解,当中国近代的那些被西学唤醒的思想者接受“现代”观念、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yt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