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M.A. Thesis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中文摘要
摘 要
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的文学作品《台北人》堪称海外华语文学的经典,共收入
了十四篇短篇小说。由于该作品惊人的感染力,许多中外学者曾尝试翻译《台北
人》,因为翻译上的困难,只实现了其中几篇的翻译,最终由作者白先勇和美国学
者叶佩霞合作完成了十四篇小说的全部英译,其英译本的问世为翻译研究提供了
素材。然而,长期以来,翻译界人士对《台北人》翻译的关注并不够。一些少量
的研究集中在《台北人》的自译研究,主要涉及其中一篇短篇故事的自译与他译
对比研究或从文体特征研究小说主题,从整体上对该作品的系统的翻译研究却几
乎无人进行。
接受美学是强调读者中心地位的文学理论,对翻译研究有诸多启示。在目标语
文本的生成过程中,译者首先是作为读者去解读原文本的,并受到原文本结构的
召唤性去填补原文本的“空白”和“未定点”;虽然读者是文本阐释过程中的决定
因素,但是作为译者的读者在阐释文本时必须以原文本为依傍,译者不能任意发
挥主观能动性去填补“空白”;没有读者的接受,文本的意义就无从谈起,读者的
接受过程就是重建和实现文学文本的过程,在翻译研究里,译者不可避免地要考
虑译语读者的审美趣味和接受能力,以实现原文精神的成功传达,达到翻译目的。
实践证明接受美学用于翻译研究是可行的。
本文主要采用接受美学的三个方面:“文本召唤结构”、“隐含读者”和“读者
期待视野”对《台北人》自译本中的翻译现象进行研究。本研究表明《台北人》
的自译暗合了接受美学的这些观点。首先,一部作品的意义由文本本身和读者的
参与才能实现,由于文化差异,《台北人》原文本中的一些东西使得译语读者无法
理解,所以白先勇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合理地进行阐释,吸引译语读者像原文读
者参与原文意义创造一样参与译作意义的生成;其次尽管自译者的这样一种特殊
的身份使得其能够对原文进行大胆的修改、调整和创新,以适应新的读者,但是
作为译者,白先勇在翻译过程中很大程度上还是忠实于自己的原文的;最后译者
在翻译时考虑了目标语读者的接受能力和审美趣味,并且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
解原文而采用了一些具体的翻译策略,例如,注释、增补、转换、审美期待等等
以实现目标语读者与译本的视野融合。
关键词:《台北人》,接受美学,文本召唤结构,隐含读者,读者期待视野,翻译
策略
I
M.A. Thesis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ABSTRACT
ABSTRACT
Pai Hsien-yung is one of Taiwan‟s well-known writers. His literary work, Taipei
People, a collection of fourteen short stories, is praised as a classic in oversea Chinese
literature. Because of its power and charm, many scholars, both Chinese and Western,
have tried to translate it into English, but they only managed to complete several of
these short stories instead of the whole owing to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on. Eventually, it
was Pai Hsien-yung, the author of this work who embraced the challenge and
cooperated with Patia Yasin in a full English version. The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