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宝山壁画 宝山壁画是引人注目的昂贵文物。此壁画发现于阿鲁科尔沁旗东沙布乡境内。1994年列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宝山壁画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杨贵妃教鹦鹉图》。该画高0.7米、宽2.3米,用于笔重彩绘制,最突出的表现了 晚唐风格。唐代擅长绘贵妇仕女的大师周昉绘制了《杨贵妃教鹦鹉图》,不仅享誉中原,而且还影响全国各地。发现于阿旗宝山古墓里的这幅画,就是契丹人聘请中原画家按照周氏风格绘制的, 技法深得周氏画风的真传。在唐人真迹稀如星风的今天,能够从中完整了解唐代人物画的杰出成就,堪称美术史研究的辛事。这幅壁画现今保存在阿鲁科尔沁旗博物馆,历经千年,恍如新绘,是该馆的镇馆之宝。 欢迎大家观看! (2)孙中山训政思想的实质是主权在民,反映了当时的中国社会政治状况,其目标是实现直接民权;国民党长期施行“训政”,其实质是独裁统治,违背了孙中山的训政思想。 (2011·高考福建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自无不变者……其用人议政,仍操之自上,则两得之矣……吾今开国会,尚非其时也。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例1 材料2:谭嗣同认为:“中国所以不可为者,由上权太重,民权尽失”;主张“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他称赞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学说,认为“法人之学问,冠绝地球,故能倡民主之义”。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1,概括康有为在君权与宪政方面的主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 (2)根据材料1、2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康有为和谭嗣同在中国宪政改革方面观点的异同。 【命题分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只要对材料1进行总结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即要求回答康有为维新思想产生的原因,注意从国家面临的民族危机和康有为个人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分析。第(2)问通过分析材料2找出二人的不同之处,然后进行归纳概括。 【参考答案】 (1)主要思想:民智未开,宜保君权,自上而下变法,强调开国会时机不成熟。背景:19世纪末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受西方近代政治学说影响,产生变法救国的思想。 (2)同:倡导西方资产阶级民权思想。异:康有为主张渐进改革;谭嗣同提出废君权、倡民权的激进主张。 栏目导引 要点整合 点拨疑难 典例透析 预测探究 仿真预测 知能闯关 选修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第41讲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要点整合点拨疑难 一、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 1.“中体西用”思想 (1)产生背景 鸦片战争的炮声震惊了清代一部分有见识的士大夫,开始开眼看世界。 (2)形成 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主张“采西学,制洋器”。洋务派后期代表张之洞在其《劝学篇》中阐述了“中体西用”思想。另外他主张“务通”,倡导西学。 2.中国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 (1)严复翻译了《天演论》《原富》《法意》等书,并把西方近代的政治文化概括为“自由为体,民主为用”。 (2)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以此证明维新改制的神圣合理性。 (3)梁启超的民主思想:提出兴民权是变法的根本,是强国的保证。在此基础上又提出“新民”思想,著有《新民说》。 (4)孙中山的民主思想:①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这是孙中山资 产阶级民主思想的核心。 ②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③把西方三权分立的学说发展为五权分立,也是孙中山民主思想的重要内容。在行政、立法、司法权之外,还增加了考试权和监察权。 二、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 1.改良与革命的论战 (1)内容:论战的中心围绕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展开,即革命要不要以“反满”为目标、要不要革命、要不要建立民主共和国等问题。 (2)评价:①改良派的主张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没有看到专制势力的顽固。②革命派的主张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逐渐占据优势,通过论战有力地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2.《钦定宪法大纲》的出台 (1)背景:①20世纪初,改良派广泛宣传立宪思想,希望立即实行宪政以改造中国政治。立宪运动应运而生。②清政府派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2)内容: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①司法权与行政权分离,君主不能以诏令变更法律。②在保障“君上大权”的前提下,臣民有一定的自由。 (3)评价:①进步性:使君主的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人民的合法权利和政治地位得到极其有限的认可。②局限性:将立法、行政、司法大权统归于君主,国民的权利只能得自君主的恩惠。 3.帝制终结和共和制度的确立 (1)辛亥革命爆发:①原因:“皇族内阁”的出现,激起了全国各界的普遍不满。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