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论文
中文摘要
本论文首先探讨了燥与燥证的概念,对有关燥证论述的源流及古今发展概况进行
了研究。文中提出:东汉以前, 《内经》关于燥的论述多集中于“七篇大论,以五
运六气为主轴说明阳明燥金与天气、人体的相应关系, “七篇大论之外的章节对燥
之阐述则以“燥象”为主:至东汉仲景时,燥论之内容散见于六经病及杂病之中,与
临床有较为密切的结合,但此一时期尚未形成“燥证’’之概念,只是与燥证相关之基
本理论,如病因、病机、治则等,均有所著墨。金元时期,燥证之概念渐出,刘河间
首先专文论燥,补充燥之病机,亦启方剂专立“燥门”之源,其后李东垣、朱丹溪、
徐彦纯等医家均立“燥门论燥之病证及诊治大法。明清以后,对燥之论述,渐由“燥
证”提高为“燥病层次,并开启五脏燥证之阐发,尤其是“秋燥成为温病之一后,
对“燥病的诊治方法更加丰富,且渐成系统。因而基本可以说,从《内经》时代到
清代,对燥证(病)之恝澈:是沿着症、证、病之方向而发展的。
本论文认为燥证多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体内津液不足,精血枯竭,或津液不能正常
输布,致脏腑、组织、器官、毛窍失于濡养,而出现口干咽燥、鼻干唇裂、干咳无痰、两
目干涩、皮肤干燥脱屑、毛发干枯、肌肉瘦削、便干尿少等诸多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一般可分为外燥和内燥两大类,而外感燥邪是燥证的常见病因。燥邪的形成与季节气
候、地域、个人体质及机体状态密切相关,因而燥邪具有季节性、地域性、体质等特
性。燥邪致病具有如下特点①多从口鼻而入,病位以肺为主。②易致津液不足,故多
表现出各种干燥的征象。③易从火化。本论文认为,津液耗伤是燥证的基本病机。燥
证从古至今多数学者认为当分内燥、外燥,外燥源于燥邪,发病以秋季为主,主要病
机为燥伤肺卫和燥伤津血;内燥则多为脏腑失于滋润而成,常见的病理变化为燥伤肺
气、燥伤津液、阴虚血燥、津枯肠燥、七情致燥。内燥、外燥虽然病机演变不同,但
均有津液耗伤的病理变化,津液耗伤是燥证共同的病机。
本文认为辨别内外、寒热、虚实及部位是燥证的辨证要点。外燥、内燥是指燥病
的来路而言:区分外燥、内燥,要在辨其虚实,内燥属虚,治宜滋润;外燥刖虚寅兼
雅,治宜透邪甘润。温燥、凉燥为外燥而有兼寒热之异。其发病时间有先后之别,温
燥见于初秋,热气未尽之时;凉燥发于深秋近冬之际。温燥者,治需辛凉润肺:凉燥
者,治宜轻宣润肺。同时,燥证多为实中挟虚之证,临证当辨虚实的多少主次。燥邪
伤人,损伤津液,煎灼阴血,本阴一虚,而燥象现,故燥证多本虚而标实。在燥证的
辨证中,尤须注意察燥邪伤阴的轻重主次:燥邪易于损伤津液,故秋燥以津液的干燥
征象为特征。但在秋燥病的不同阶段,燥热和阴伤在程度上有主次之分,一般病程的
初、中期以燥热偏盛为主,津伤为次,或燥热阴伤并重,后期则主要表现为阴津的耗
伤,临床辨别时主要根据病程及兼证进行鉴别。秋燥的病机变化以肺经为重点,但燥
摘要
热传入气分之后,病变部位又可涉及胃肠等脏腑,因而出现不同的证候类型,亦当加
以区别。病变以肺为主者,以燥热炽盛、肺津受损为主要表现,或可因燥热伤络而见
咳血。若肺经燥热下移大肠,则见大便泄泻;或肺不布津于肠而见大便秘结,其中既
有肺与胃肠同病者,亦有以肠为主者。若燥热聚于上焦,上千头目清窍,则可致清窍
干燥之证。内燥是属脏腑津亏液耗所致的病证,发病部位有上燥、中燥、下燥之分,
累及脏腑有肺、胃、。肾、大肠等。所以,应当根据其临床特点详细分辨燥热所伤的部
位分而治之。
本文提出“燥者濡之是燥证的基本治则。常用治法有疏表润燥、清热润燥和滋
阴润燥等法。疏表润燥法是用辛味透表配以清润或温润之品以疏解肺卫燥邪,主治秋
燥初起,燥邪伤于肺卫者,症见发热,咳嗽少痰,咽干,鼻干唇燥,头痛,苔薄白欠
润等。根据凉燥与温燥的不同,代表方分别为杏苏散和桑杏汤。二方均有轻宣外燥的
功能,适用于外燥证。其中杏苏散轻宣凉燥,理肺化痰,适用于外感凉燥,凉燥有“小
寒”之称,故该方亦可用于风寒伤肺咳嗽。桑杏汤轻宣温燥,用于温燥外袭,肺津受
灼之轻证,以身热不甚,干咳少痰,右脉数大为证治要点。清热润燥法用于燥热已盛
而阴伤者。其中有燥干清窍证为上焦气分燥热上扰清窍,常见发热,口渴,耳鸣,目
赤,龈肿,咽痛,苔薄黄少津,脉数等证,治疗宜清宣气热,润燥利窍,代表方剂为
翘荷汤;燥热伤咽为素体阴虚蕴热,复感燥气疫毒时邪,可见喉间起白如腐,不易拭
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血红素加氧酶-1对急性肺损伤大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保护的实验的研究.pdf
- 血清及其肺泡灌洗液MMP-9、TIMP-1、TGF-β1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肺间质病变中的意义.pdf
- 血清降钙素原、肾上腺髓质素和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在肺炎诊断和病情判断上的价值.pdf
- 血清类洋地黄因子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医分型中作用研究.pdf
- 血小板活化和兔VX2移植瘤相关性研究.pdf
- 血液透析过程中血容量及其血管再充盈状态的初步的研究.pdf
- 医院获得性铜绿假单胞菌肺炎死亡率相关性的研究及其角质细胞生长因子-2治疗铜绿假单胞菌肺炎的作用.pdf
- 依达拉奉对大鼠肺热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的研究.pdf
- 遗传性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及其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的临床和分子致病机理的研究.pdf
- 乙状窦前、远外侧联合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