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二)推进大部制改革的意义
大部制改革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三
十多年前改革开放的延续。笔者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大部制改革的
重要意义:1、有利于减少职能交叉,完善行政运行机制;2、有
助于优化政府机构、落实问责制度和实现权责统一;3、加快行
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4、完善政府部门决策、执行和监
督体系的必然选择;5、落实“问责制”及建设责任政府的必然
选择。
二、大部制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理论支撑不够
关于这一点,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1、科层制理论僵化,新公共管理理论还在探索中。原有的
科层制理论已经僵化,无法满足当今时代的需要。而新公共管理
理论作为一门新生课题,依然处在探索过程中。
2、大部制改革的宏观讨论多而专业理论少。当前关于改革
的各类观点粉墨登场,争议较多、缺乏共识,更多的理论仅在宏
观方面作研究与探讨,专业著作少之又少,具有可行性的更是微
乎其微。
3、大部制改革缺乏整体规划。对大部制改革的核心内涵、
实现条件、影响因素、运作机制、保障环节等根本性问题尚未进
行系统设计,缺乏对改革的整体规划。
(二)改革后各部门利益之间的摩擦凸显
2
万方数据
部门重组后带来的矛盾和冲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后的部门利益存在明显冲突。掌握好加强部门整合的
力度和分化部门利益的技巧,要谨防新组建的大部门产生新的部
门利益。
2、职能的整合难以平衡。在利益的分配上稍有不慎,就会
引发内部的不和谐甚至引起冲突,最终难以形成大部制运作所需
要的内部凝聚力。
(三)职能转变不彻底
在政府职能转变的执行中,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态度和做
法,造成政府职能转得出去,却变不起来,职能转变流于形式。
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表现。
1、职能转移走形式,部门放权困难。政府职能向企业和中
介组织转移中,存在转移的是事务,而转移后对事务的控制权和
运行机制依然如旧,呈现出“事转权不转”的局面。
2、职能下放不到位,存在中途截留的问题。从国务院向地
方政府下放的权责,应该根据省级、市级、县级等政府的既有功
能,在不同层级政府之间合理配置,形成层次分明、结构有序、
相得益彰的权责体系。
3、职能整合不切实,旧有问题依然存在。在职能整合中,
仍然存在政出多门和政出多头的问题,部门与部门之间和部门内
部都缺乏有效协调。
(四)权责关系模糊不清
3
万方数据
权责关系模糊不清,一直是改革以来的历史遗留问题。主要
表现在两个方面。
1、纵向上权责不清。权力与责任的分配,关乎“上下”“左
右”的权责与利益,如何形成“最大公约数”,是改革面临的重
大课题。
2、正职和副职分权不明。“副职分管,正职监管”的模式,
一旦出现了问题,是副职顶雷,还是正职担责,并不明晰。
(五)政企形分实不分
政企不分的状况以各种形式依然存在。
1、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现象依然存在。在内部管理
中,彻底剥离出内在的企业机构和市场机制的痕迹,使政府保持
行政机构的单一性;在外部管理中,运用宏观手段对企业进行必
要监管,远离企业的微观管理和运行,使企业拥有市场运作的独
立性。
2、所有权与经营权难分离。在 1979 年以前的中国经济体制
下,国家既是全民所有制企业的生产资料所有者,又直接指挥和
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把全民所有同国家机构直接经营企业
相混淆,从而产生统得过多、管得过死的弊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