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皂素生产工艺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PDFVIP

茶皂素生产工艺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茶皂素生产工艺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PDF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V o 1. 11 N o. 5 NA TU RAL PRODU CT RESEA RCH AND D EV ELO PM EN T         55         茶皂素生产工艺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浦炳寅 竺亚斌 ( 宁波大学化学系 宁波 315211) 摘 要 本文综述了天然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茶皂素的生产工艺以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并就目前的生产和使用情况提出了一些看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茶皂素,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生产工艺, 用途 0 前 言 茶皂素, 又名茶皂苷, 是从山茶科植物种籽或叶中提取出来的纯天然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作者[ 1 ] 曾对天然表面活性剂有过研究, 认为这类表面活性剂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纯的茶皂素是 一种熔点为 223~ 224 ℃的无色微细柱状结晶体, 分子式为 C57H 90O 26 , 分子量 1203, 它是一类 由7 种皂苷配基 ( ) 、4 种配糖体( ) 和 2 种有机酸组成的结构复杂的 C30H 50O 6 Sapgen in s A glycon 混合物。茶皂素的结晶易溶于含水甲醇、含水乙醇、正丁醇及冰醋酸中, 稍溶于温水、二硫化碳 和乙酸乙酯; 难溶于冷水、无水乙醇, 不溶于乙醚、氯仿、丙酮、苯等溶剂。 我国是茶油生产大国, 南方各省山区均有广泛的栽培, 仅福建省种植面积就达 20 × 4 10 ha。从油茶果中榨取食用油后, 得到了大量茶饼, 据分析, 这些茶饼中含 5%~ 7% 的残余油 [ 2 ] 脂, 10%~ 15% 的茶皂素 , 从茶饼中提取这部分油脂、茶皂素, 对综合利用油茶资源, 提高油 茶果的经济价值, 开发新产品, 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 从本世纪初, 国外就开始了对茶籽皂素的研究工作。自从 1931 年日本学者青山新次郎首 先从茶籽中分离出茶籽皂素并给予命名后, 国外学者曾先后以类似方法分离得到茶皂素结晶 或粉末, 研究了其结构和化学组成, 并阐述了它在生理活性方面的作用, 我国对茶皂素的研究 始于 50 年代末, 但直到 80 年代初才有较大进展, 开始实现工业化生产, 但主要缺陷是产品杂 质含量高, 颜色深, 质量差, 使用范围受到限制。近年来, 各地对茶皂素的生产及应用研究越来 越重视, 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生产方法及工艺。本论文就目前国内主要的从茶籽饼粕中提取茶皂 素的生产工艺及其用途作一系统阐述, 以便为国内同行提供参考和借鉴。 1 茶皂素的生产工艺 我国于 1979 年首次以工业方法从脱脂茶籽饼粕中分离出茶皂素, 1980 年投入生产, 目 前, 茶皂素的提取方法主要有水浸法和有机溶剂法以及在此基础上推广开来的新方法, 下面就 收稿日期: 通讯联系人(Co rresponding auther)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1. 11  . 5 56 V o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