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引入瑶山鳄蜥引入地选择及活动监测
姓名:龙 强 导 师:张玉霞 教 授 武正军 副教授
专业:动物学 研究方向:珍稀动物养殖 年 级:2005级
摘 要
瑶山鳄蜥(Shinisaurus crocodilurus Ahl )属于爬行纲、蜥蜴目、鳄蜥科,是中国I级保
护动物,已列入CITES公约附录II中,分布范围相当狭窄。近年来,由于栖息地严重破坏
及人类乱捕滥杀等多种因素,瑶山鳄蜥的野外数量急剧下降,2004年调查时仅为960只左
右,因此有必要采取各种措施,加大保护和恢复种群的力度。
引入是保护濒危物种的重要途径之一。2005-2007年,在瑶山鳄蜥人工繁育成功、有充
足种源提供以及圈养野化的基础上,在大瑶山自然保护区进行了小规模瑶山鳄蜥引入试
验,旨在掌握引入瑶山鳄蜥对引入地的适应及其行为规律等动态,为后续的引入研究和种
群恢复积累数据。
本研究用优先选择法确定引入地;实地考察的方式对引入地的自然环境、昆虫及两栖
爬行动物资源做了调查;根据现有圈养瑶山鳄蜥种群数量和此次试验的目标确定瑶山鳄蜥
的引入数量;用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和望远镜全程跟踪监测引入瑶山鳄蜥的活动,收集了引
入瑶山鳄蜥日活动距离、活动区域及其洞穴等相关数据,分析了引入瑶山鳄蜥的昼间活动
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得出如下结论:
1.通过对广西大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7 个片区的实地考察,运用优先选择法确定
保护区河口片区为此次试验的最佳引入地。河口片区的环境特征基本符合瑶山鳄蜥生存繁
衍的需要:海拔480-850m ;年均温度为18℃,1 月均温1.5℃,7 月均温25.6 ℃;日照少,
阴雨天多,年相对湿度平均为83%;植被为常绿阔叶林,盖度在65% 以上;可食昆虫丰富;
人为干扰小(干扰距离500m );河道宽度2-8m ;水质污染轻,pH 值为6.5 。
2 .此次引入是小规模试验,其主要目的是监测圈养瑶山鳄蜥在野外能否生存,为后
续的引入研究和种群恢复积累数据,因此,选择了无疾病的6 只圈养瑶山鳄蜥(3 雄2 雌
1 亚成体,编号分别为M4 、M8 、M9 、F2 、F12 和S11)作为引入瑶山鳄蜥的种源。
3 .对陆续引入的6 只瑶山鳄蜥,本文数据收集时间为2006 年5 月2 日至2007 年5
月31 日。期间,监测到5 个个体在引入地生活1 个月以上,4 个个体在引入地生活6 个月
以上,3 个个体在引入地安全度过第一个冬天,其余失踪个体没有在距引入地50m 的溪冲
中找到。
4 .通过对引入瑶山鳄蜥的日活动距离及活动区域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活动稳定期
前,引入瑶山鳄蜥的日活动距离为7.69±7.42m (n=47) ,活动区域较大,瑶山鳄蜥会沿着回
I
水塘游走4-5 圈;在活动稳定期,其日活动距离为3.08±3.15m (n=657) ,个体间活动区域有
2 2 2 2 2
重叠,活动区域分别是F2为6.8m ,S11为6.5 m ,M4为11.2 m ,M8为10.9 m ,F12为10.5m 。
活动稳定期前后的日活动距离经 Kolmogorov-Smirnov 检验,差异极显著(Z=-5.132 ,
P=0.000) 。
引入瑶山鳄蜥选择的洞穴是自然洞穴,对人工建的洞穴没有利用。对其选择的洞穴测
量表明:洞穴在回水塘四周均有分布,洞口朝向不一致;隐蔽程度高(70% );洞深
29.0-43.0cm ;洞口距水源0-0.5m;洞口高出水面0-0.3m 。
5 .在引入瑶山鳄蜥昼间活动时间分配中,在穴占61.02±30.56%,静栖占36.72±19.71%,
移动占1.55±0.96%,摄食占0.12±0.08% ,其它行为占0.59±0.16% 。经Mann-Whitney U 检验,
引入瑶山鳄蜥,夏季的移动行为时间分别显著多于春季(Z=-3.149,P=0.002) 和秋季
(Z=-3.473,P=0.001) ,静栖时间也显著多于春季 (Z=-2.832,P=0.005) 和秋季
(Z=-3.874,P=0.000) ;夏季,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稀土掺杂二氧化钛纳米管模板法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的研究.pdf
- 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分子OAS1的表达纯化、活性检测及其参和RNA干扰的初探.pdf
- 香菇的深层培养及其多糖的结构修饰.pdf
- 新梨7号浓缩汁的加工及贮藏稳定性的研究.pdf
- 燕麦β-葡聚糖的分子链结构及其体外活性.pdf
- 一种新的短小芽孢杆菌胶原蛋白酶的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的研究.pdf
- 以原核表达的EB病毒融合蛋白p54-ztaN为抗原建立ELISA方法及其在鼻咽癌诊断中的应用.pdf
- 玉米抗纹枯病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表型选择的比较.pdf
- 玉米弯孢叶斑病菌致病性分化定向选择机理和致病相关基因鉴定.pdf
- 云南蒙自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床—和花岗质岩浆作用有关的超大型矿床.pdf
- 孕妇外周血中胎儿有核红细胞在DMD胎儿产前基因诊断中的应用的研究.pdf
- 痔病的发生和排便习惯的相关性及其中医临床证型的分布情况.pdf
- 中国HIV-1感染者NKT细胞和疾病进展的相关性的研究.pdf
- 中国沙棘和肋果沙棘间自然杂交和杂交带的表型及分子证据.pdf
- 中青年脑梗死患者血管紧张素原基因多态性的研究.pdf
- 猪α干扰素基因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和活性检测.pdf
- 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株细胞毒E2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pdf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