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家族控制,治理环境和公司价值.doc
家族控制、治理环境和公司价值
冯旭南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修改版)
联系方式: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畅春新园1号楼358,邮编:100871
电话:(010手机电子邮箱:xunanfeng@
家族控制、治理环境和公司价值
摘要 本文以2007年年报披露的391家家族上市公司为基础,研究家族控制,治理环境和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由终极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而产生的家族控制人掠夺中小股东利益问题已经非常严重,治理环境的改善有利于抑制家族控制人的掏空动机。但当终极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程度非常大时,治理环境的约束作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来自其它国家的实证结论存在较大差异,我们还发现,家族拥有的终极所有权和公司价值呈现倒U型关系。这说明,当家族的终极所有权较大时,其主要发挥“筑壕效应”而非“激励效应”。对终极所有权能否抑制家族控制人的掏空动机,我们应持谨慎态度。
关键词 公司治理 家族公司 终极所有权 终极控制权 公司价值
Abstract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control,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and corporate valuation. We find the separation of the ultimate ownership and control rights lowers the firm value, and 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can mitigate this negative impact in some degree, although it has some limitations when the agency problem is prominent. We also fi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ltimate ownership and firm value is in inverse U shape, consistent with the entrenchment effect and not with incentive effect when the ultimate ownership is higher.
JEL Classification: C21 G38 L25
家族控制、治理环境和公司价值
引言
在公司治理文献中,公司的所有权结构以及由此产生的代理成本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Jensen和Meckling(1976)以Berle和Means(1932)范式的分散所有权结构为基础,研究了公司经理层和外部股东之间的委托----代理冲突。然而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即使在美国的大公司中,也存在着一定的股权集中现象(Demsetz,1983;Shleifer和Vishny,1986;Morck,Shleifer和Vishny,1988;Holderness,2007)。东亚地区的上市公司更是普遍存在着控制性股东。如在香港,前15大家族控制的公司市值占香港GDP的84.2%;印尼和菲律宾最大家族控制的公司资产分别占到全部上市公司总资产的16.6%和17.1%(Claessens,Djankov和Lang,2000)。这些控股家族不仅直接参与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而且通过金字塔控股结构,交叉持股和超额投票权等方式强化了控股股东的终极控制权,从而导致终极控制人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出现分离(La Porta,Lopez-De-Silanes 和Shleifer,1999)。这一分离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终极控制人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往往超过其对应的现金流量权,从而使其控制企业资源的能力往往超过其所承担的义务和责任,给终极控制人掠夺上市公司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损害到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切身利益,不利于资本市场的繁荣和发展,以至于Johnson et al. (2000) 把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与终极控制人的掏空行为联系起来。因此,La Porta et al.(2000)明确指出,现代公司治理中的主要问题已经不是公司经理层和外部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而是终极控制人对中小股东的掠夺问题。
Claessens et al.(2002)对东亚8个经济体的研究表明,尽管终极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会导致公司价值的降低,但终极所有权却能起到激励作用,提升公司价值,然而冯旭南和李心愉(2009)发现,我国终极控制人拥有的所有权普遍高于东亚经济体。因此,终极所有权可能与Morck,Shleifer和Vishny(1988)以及Stulz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