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讲 地壳变动和构造学说 二、地壳运动 四、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风力侵蚀 流水侵蚀 冰蚀地貌—冰斗、刃脊、角峰 海浪侵蚀 流水沉积 风力堆积 读某地地貌景观及其地质构造示意图,完成6一7题。 6.关于图中地貌说法正确是( ) A.M、O、Q均为背斜山 B.M、O、Q均为向斜山 C.M、O、Q均为断层山 D.M为背斜山,O为向斜山,Q为断层山 7.关于图中N、P两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N处地下可能含有金、银、铜等矿产 B.P处地下可能含有石油矿产 C.N处岩石抗侵蚀力弱,受外力侵蚀成谷 D.P处为断裂下陷形成的 D B 外力作用的形式及其关系 风化作用 侵蚀作用 搬运作用 沉积作用 固结成岩 五、外力作用与地貌 侵蚀作用 海浪侵蚀 冰川侵蚀 流水侵蚀 风力侵蚀 溶蚀 侵蚀 分布 对地貌的影响 作用 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地形 风力旺盛地区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千沟万壑 河流流经的高原山地 形成溶洞及钟乳石、石笋、石柱等 喀斯特地貌地区 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等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地区 形成海蚀地貌 海滨地带 侵蚀作用与地貌 风力侵蚀作用: 风蚀城堡、风蚀柱、 风蚀蘑菇、风蚀洼地 V形谷——流水侵蚀作用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表面形态 ——流水侵蚀作用造成 流水的化学 侵蚀作用 U形谷—— 冰川侵蚀作用形成 峡湾—— 冰川侵蚀作用 海蚀 图4是“某地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1~2题。 图4 砂岩 岩浆岩 岩浆岩 石灰岩 洞穴 1.图中内外力作用发生的先后顺序依次是( ) A.褶皱、岩浆喷出、沉积、岩浆侵入、断裂 B.断裂、褶皱、岩浆喷出、沉积、岩浆侵入 C.岩浆喷出、褶皱、沉积、岩浆侵入、断裂 D.褶皱、岩浆侵入、岩浆喷出、沉积、断裂 2.该地地下洞穴形成的地质作用最有可能是( ) A.地壳张裂作用 B.地层沉陷作用 C.风力侵蚀作用 D.流水溶蚀作用 A D 3.图2为某地地质地貌剖面示意图。读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是( ) A.①处的地表形态主要是风蚀作用的结果 B.②处的地貌形态主要是由崩塌作用造成的 C.③指示的岩层分解面曾遭受过风化作用 D.④指示的岩层弯曲现象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C 图3 为我国江南园林小景。读图回答5 一6 题5.图中的太湖石是由石灰岩组成,其玲珑剔透独特形态 的形成原因是( ) A.风力侵蚀作用 B.岩浆作用 C.流水侵蚀作用 D.变质作用 6.江南园林中常用太湖石构景,形成奇峰怪石的山景。这种山景属于( ) A.喀斯特地貌景观 B.水文地理景观图 C.地质地貌景观 D.人文景观 C D 风力沉积 流水沉积 冰川沉积 分布地区 对地貌的影响 作用 沉积作用与地貌 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有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地区 形成冲击扇、三角洲、冲积平原 形成沙漠(沙丘)、黄土地 有分选性,即沉积物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反之后沉积 河流的出山口、河口、中下游 干燥内陆及临近地区 河 流 冲 积 平 原 流水堆积地貌 上海崇明岛 崇明岛从形成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1958年12月划归上海市。崇明岛的土地淤涨很快,以每年143米的速度向东海延伸。 深厚黄土层的来源——风力堆积作用 新月型沙丘 * 二者关系 影响 表现形式 能量来源 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 地球内部 太阳辐射能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压固成岩 使地表高低起伏 使地表趋于平缓 共同作用、塑造地表形态以内力作用为主 一、地质作用与表现 1、地质作用: 2、表现 A、进行得迅速、激烈如:﹍﹍、﹍﹍、﹍﹍、﹍﹍﹍等瞬间发生,使地面剧变并造成自然灾害; B、进行得缓慢,不易觉察如﹍﹍变迁、﹍﹍﹍﹍的隆起。 地震 火山 山崩 泥石流 海陆 喜马拉雅山 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 关系 产生地貌 运动形态 形式 使地壳物质水平位移,弯曲变形,常形成巨大褶皱山系、裂谷和海洋 表现为地壳的抬升或下沉,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相伴发生,主要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 20世纪60年代,美国一批科学家相继发表了“新全球构造学”的许多论文和评论。以麦肯齐(D.P.Mckenzin)和勒皮雄(X.Lepichon)为代表,宣告了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