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聽聽那冷雨教學設計.doc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
刘崎岷 民98,12,21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体悟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3、品味文中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及作者对中国文化的自信与惋惜。
4、赏析文章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1、体悟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2、赏析文章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品味文中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及作者对中国文化的自信与惋惜。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由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导入。(具体见自主联系12)
知人论世。
1、余光中,生于民国十七年(1928),幼时在家乡读书,九岁那年抗日战争爆发,随父母逃难到江苏、安徽一带,次年到上海,又转抵四川重庆,民国三十六年(1947)考入南京金陵大学外文系。民国三十八年(1949)和父母由香港去台湾,入国立台湾大学外文系读书。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热爱中国。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自己“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他说:“写来写去,文体纵有变化,有一样是不变的,那便是我对中文的赤忱热爱。如果中华文化是一个大圆,宏美的中文正是其半径,但愿我能将它伸展得更长。”
注意:此处要着重强调时代背景,即1949年的政治格局造成的历史悲剧以及余光中在其诗作如《乡愁》、《乡愁四韵》中表达的浓厚的思想之情。
附:《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乡愁四韵》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血一样的海棠红/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信一样的雪花白/家信的等待/是乡愁的等待/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母亲一样的腊梅香/母亲的芬芳/是乡土的芬芳/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2、文章写于1974年(民国六十三年)。此时中国大陆文革已进行了八年,中国传统文化在这场前所未有的浩劫中几乎消耗殆尽。在台湾,虽然国民政府在六十年代有感于中共在大陆对文化的破坏而提出中国文化复兴运动,从而大兴传统文化,可惜从七十年代开始,台湾经济开始腾飞,现代文明对传统中国文化形成了毁灭性的冲击。所以,在海峡两岸,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运都令人堪忧。此时,两岸音信不通,作者无法得知大陆是是非非的真实情况,只能通过海外,如香港的信息,来了解一二。而中国文化在台湾也在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所以作为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十分自信、热爱的知识分子,他对此种现状极端痛心,频频追问:“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后土犹如是。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听听那冷雨》第2小节,课文删节。另安东尼奥尼在当时拍摄过一部有关当代中国——大陆——的纪录片,展示的现实情况让作者痛心。)
文本内容、情感分析。(基于知人论世及读者自我阅历的分析,也许与作者原意有出入,再说这也是篇节选文章。)
(一)文章的题目是“听雨”,那么文中哪些段落集中写听雨,都写了什么?在哪里听雨,有什么感受?
明确:5——10小节。
第5小节。首先是美感,在岛上回想在大陆听雨无论是听了“疏雨滴梧桐”,还是听了“骤雨打荷叶”,都是一种凄凉、凄清、凄楚。而今岛上回味,又多了凄迷。
Q:为什么多了一层凄迷?(先设问,分析完“亡宋之痛”一段再讨论这个问题。)
明确:凄凉、凄清、凄楚是在大陆听雨时文人固有的伤春悲秋的情怀,就如“少年听雨歌楼上”。而今山河变色,流落孤岛,人生的未来在何方不得而知。这是人生的凄迷。中国大陆文革已如火如荼地进行了八载,中国传统文化已破灭殆尽。在台湾,现代文明的冲击也造成了传统文化的式微,那么中国文化、中国文明的前途又在何方呢?这是文化的凄迷。好好的一个中国由于政党之争造成几乎阴阳两隔的惨烈局面,互相对峙,那么我们国家的未来又在何方呢?这是国家运数的凄迷。而今“鬓已星星也”,一切已无可如何。
其次是“亡宋之痛”。
Q:作者写到了少年听雨,中年听雨和白头听雨实际上表明的是什么?
明确:其实作者听雨,何尝不是听得人生呢,这三个阶段给人的感觉一定是不相同的,少年时候,年幼无知,在灯下听着雨声,听着故事,给人一种温馨;中年听雨,一个“客舟”表明了那种漂泊异乡的沧桑,“断雁”传达出离群索居的刻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