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西和旅游资源学特色讲解.ppt
西和县概况 未来旅游资源开发情况 发掘伏羲文化、仇池文化、氐羌文化、宗教文化内涵,全力打造晚霞湖、仇池山、八峰崖、云华山、香山“五朵金花”和仇池山歌、西和乞巧节、西和羊皮扇鼓舞、西和影子腔、西和春倌等文化品牌,全力推进西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云华山 云华山位于甘肃省西和县城东北15公里处的稍裕乡境内,海拔2100米,云华山为塔子山(古称鸡头山)侧峰,传说是秦始皇祭奠先祖的地方。山因人名,古作今贤,相传这里历来是人们神往的地方。云华山主峰内供奉玄武大帝,根据西北师范大学教授赵逵夫的研究考证。玄武大帝是由大禹之父“鲧”的形象深化而来,先演化为“玄冥”,后称作“玄武”。“玄冥”“玄武”为水官、“鲧”为神名。鲧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治水专家,建筑工程学家。玄武大帝披发赤足,足踩龟蛇,正是其治水的象征。因其山形如圭,旧称圭山。听当地传说并引以自豪的就是,每有皓月临空,万籁静寂,气象宏远,有“圭峰秋月”胜景之佳话。 乞巧风俗的活化石 乞巧,是一个流传甚广的古老民俗,它源于汉文化中织女、牵牛、河汉三种天象。最早见于东汉的《四民月令》。“乞巧”是向神灵讨要智慧的意思,乞指乞讨,巧则指心灵手巧或有巧思妙想。 据了解,西和妇女把心目中最敬仰的天上善织云锦布的织女称为“巧娘娘”。西和乞巧活动从每年农历六月的最后一天晚上开始到七月初七晚结束,时间长达七天八夜,整个活动分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等七项固有的程式,融信仰崇拜、生活期盼、 民间传说、诗歌谣赋等为一体,其传承之久远、唱词之淳朴、歌舞之精彩,在全国都具有唯一性,是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是得到学术界认同的中国“女儿节”。 2007年西和被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2008年“西和乞巧节”入选“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旅游资源的规划 西和历史文化悠久,景色独特秀美。为实现“旅游兴县”战略目标,该县围绕推介“伏羲圣地、乞巧福地、神秘古国”三张文化旅游名片,制定了“一湖九园”(晚霞湖、仇池山、八峰崖、云华山、隍城森林公园、观山植物园、滨河公园、岷郡山、凤凰山、法镜寺)的旅游发展规划。 一是 进一步加强旅游规划对我县仇池山、云华山、八峰崖三个旅游景区进行修建性详规的编制和县城旅游形象整体设计。 二是 进一步加快晚霞湖环湖路、游艇站、湿地保护区亭廊和八峰崖观景亭等景点建设,加快各景区的文化包装积极开展晚霞湖、八峰崖等重点景区质量等级申报工作。 三是 努力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增加宾馆数量并提升星级宾馆的等级和餐饮服务行业等,扩大市场的需求。 四是 加快编撰《西和旅游丛书》,开发以文物复制、刺绣剪纸、根雕石艺、花卉盆景为主的地方风情旅游商品,启动民间资本组建专门的旅游产品公司。 五是 以“中国乞巧文化之乡”的正式命名挂牌为契机,进一步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申报、保护、开发力度,积申办好乞巧文化旅游节,不断扩大西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高全县文化旅游产业的竞争力。 半夏种植地 西和享誉中国半夏之乡” 硕果累累 长道盛产苹果之乡 特色小吃 西和锅盔 陇南梯田风光 秋收季节 雕像《织女》 《织女》材质选用一级汉白玉,雕塑高7.7米,寓意七七,即七月初七西和乞巧节,织女雕塑以劳动的主题向大家展示乞巧文化的内涵。 坐迎巧 祭巧 唱巧 跳麻姐姐 乞巧工艺品 牛郎织女 * 绚丽甘肃 特色陇南 人文西和 魅力乞巧 制作人:姜登 主讲:胡丹丹 组员:姜登 姜会成 胡丹丹 赵淑红 赵宏 中华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仇池国的故土,中国乞巧文化之乡——甘肃.西和 伏羲生于仇池、春秋战国时代秦先祖创业史、乞巧传说、妙善公主传奇、汉代、三国古战场、武都古城的迁移到唐宋明清的历史遗迹,构成这一地区璀璨的文化明珠,以古道串联,文物、古建筑为佐证,可以构建既有吸引力的历史文化旅游风情线。 伏羲雕像 西和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东临徽县、成县,南依武都、康县,西北与礼县交界,东北与礼县、天水秦城区接壤。行政区域面积为1861平方公里。境内地形由西北向南倾斜,南部为土石质山原峡谷区,北部为沟壑梁峁区,平均海拔1692米。平均气温8.4℃,无霜期149天至214天,日照时数1500-1800小时,年降水量451-734.7毫米。属大陆性季风气候。辖乡(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