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云南文山壮族、彝族铜鼓文化
摘 要:铜鼓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历史文物,是民族文化的结晶。铜鼓早期被当作权力的象征,并被用作驱邪祈福的神器及娱人娱神的乐器。云南文山地区壮族、彝族普遍都有保存和使用铜鼓的习俗,每当重大节庆和婚丧等民俗活动,都要举行祭鼓以及跳铜鼓舞、唱铜鼓歌等活动。铜鼓在人们的心目中附有灵魂,蕴藏有战无不胜的力量,获得壮族和彝族人民的崇拜。
关键词:铜鼓;民族;文化
1975年,云南考古工作者在楚雄彝族自治州万家坝古墓群出土了我国最原始的铜鼓。此鼓身似釜,而且大部分表面有烟痕。经用碳十四测定,确认这是在公元前8世纪的春秋之初的产物,是我国西南古代濮族人民铸造和使用的世界上最早的圆墩形单面铜鼓。
在我国南方各民族中,除流传使用的铜鼓外,大部分都来自地下埋藏。从公元9世纪起,就已经有铜鼓出土。《岭表录异》中曾记录了最早的两则出土史实。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中有:“铜鼓,古蛮人所用,南边土中时有掘得者。”周去非的《岭外代答》中也有:“广西土中铜鼓,耕者屡得之。”在两广和贵州等许多地方,因掘获铜鼓而将山川、村寨冠以铜鼓之名者不计其数,最常见的为铜鼓山、铜鼓岭、铜鼓溪、铜鼓滩和铜鼓村等。明万历戍午年 (1618年)端阳,广西桂平有人在浔江打渔,网获铜鼓一面,同日还从土中掘得一面。八年之 后,此事被浔州教官乐明盛写成《双获铜鼓记》存于《浔州府志》。112年后,又在浔江同 一地方捞得一鼓。因两次得鼓而获铜鼓滩之名,并引不少诗人慕名探胜。胡南藩在《铜鼓滩 》中写道:“铜鼓何年铸?曾闻跃此滩,渔人抬不得,神物出应滩”。《叙州府志》:“宜宾县,横江乡,水洞坝,嘉庆三年,土人掘获,今置城北师来山元祖庙”。铜鼓载于正史、笔记小说和诗词歌赋中的不下百余种,尤以明清以来南方各省的地方志为最,记录了铜鼓的发现、使用、流传和有关的风俗民情,成为今日研究铜鼓的可贵资料。
在青铜器时代,先民们创造了灿烂的铜鼓文化。它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历史文物,是民族文化的结晶。铜鼓早期被当作权力的象征,并被用作驱邪祈福的神器及娱人娱神的乐器。广南县出土的铜鼓中,年代最早的为春秋战国沙果鼓,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铜鼓集冶金、铸造、美术、音乐、舞蹈为一体,融政治、经济、文化于一炉,形成丰富多彩和独具特色的铜鼓文化。文山地区的壮族、彝族普遍都有保存和使用铜鼓的习俗,每当重大节庆和婚丧等民俗活动,都要举行祭鼓以及跳铜鼓舞、唱铜鼓歌等活动。铜鼓是壮族、彝族历史文化的载体之一。
1 铜鼓舞
铜鼓舞始于文山州壮族、彝族先民的自然信仰和祖先崇拜,是壮族、彝族生产生活的反映,是壮族和彝族倮支系群众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古老舞蹈种类之一。《广南府志·古迹》就有资料记载:“花土僚……自正月至二月击铜鼓跳舞为乐,谓之过小年”。 铜鼓舞广泛分布于广南、麻栗坡、富宁、西畴、马关、丘北等县的壮族、彝族村寨。于2006年5月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壮族认为敲铜鼓起舞,可以为村寨降妖驱邪,祈求平安,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每当节庆、婚庆、生育、丧葬祭祀时都要跳铜鼓舞。彝族认为铜鼓是万物之灵,通过敲铜鼓跳舞,可以向上苍和祖先传递后人的意愿。彝族跳铜鼓舞的时间一般在年节、祭奠祖先和丧葬祭祀之时。
在壮族和彝族村寨里,铜鼓舞属全民性集体舞蹈,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舞蹈独特。由于民族与地域的差异,所表现的内容也不同。铜鼓舞以铜鼓作伴奏乐器而得名。壮族多居水头,舞蹈表现的多属稻作文化,如撒种、栽秧、拔秧、采摘、收割、打谷、纺纱、洗线(浣纱)、织布等。彝族多居山区,社会经济发展缓慢,舞蹈内容多为原始狩猎采集、刀耕火种的生活内容,舞蹈动作多表现山地劳作,有开荒、挖地、撒种、纺线和打猎等,也有部分原始古朴的动作,如:烤火、打火镰、撕肉吃、走路等。还有原始的生殖崇拜的内容,但已少有人会跳了。
每逢祭祀、庆典,村民都组织跳铜鼓舞。传统铜鼓舞,所表现的内容、主题一般按一年四季当中人们生产生活的全过程用动作形象表现出来,共12套动作。如八宝瓦标铜鼓舞主要内容有12个动作,民间称12调,加开头(序)和结尾共14个动作。序相当于基本动作和步伐。第一调(正月)为开荒;第二调挖地;第三调撒种等。即开荒、挖地、撒稻谷种、拔稻秧、勤耕织、七月节、稻谷回家、收棉花纺织、制米酒、谢酒宴、刷靴、洗衣等12个部分。壮族先民将传统的生产生活习俗并在祭祀、庆典活动中表演,通过跳铜鼓舞边唱边舞再加上补充解释,向下一代传授生产技能、天文历法、四时节令和道德规范等,以此宣教后人。他们就是依靠这样的方式来传承一个民族自己的灿烂文化。
铜鼓舞属于群体舞蹈,人数不限,一般男女各半。跳铜鼓舞时,铜鼓置于舞场中心,众人围鼓列成圆圈,踏着鼓声节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