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粉色”记忆到“红色经典”——试论《青春之歌》叙事话语的三重置换.pdf.pdfVIP

由“粉色”记忆到“红色经典”——试论《青春之歌》叙事话语的三重置换.pdf.pdf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由“粉色”记忆到“红色经典”——试论《青春之歌》叙事话语的三重置换.pdf.pdf

第34卷第2期 泰 山学 院 学 报 Vo1.34 N0.2 2012年3月 JOURNALOFTAISHAN UNIVERSITY Mar. 2012 由 “粉 色 记 忆 到 “红 色 经 典 试论 《青春之歌》叙事话语的三重置换 田承 良 (泰山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山东泰安 271021) [摘 要] 杨沫的 《青春之歌》成功地进行了三重置换,即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向一个革 命者的话语转换,爱情话语向政治话语的转换,个人记忆向集体记忆的转换。从而形成二十世 纪五、六十年代的红色经典文本。 [关键词] 话语转换;政治话语;集体记忆;经典文本 [中图分类号] I20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590(2012)02—0074—06 在当代文学史上,杨沫的长篇小说 《青春之 性。小说在 1958年 1月出版后,就产生了巨大的 歌》是第一部描写革命知识分子成长和爱国学生 阅读效应,据有关资料统计,《青春之歌》出版后 运动的长篇小说。小说以1931年的 “九 ·一八” 的一天半里,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就售出了500 事变到 1935年的 “一二 ·九”北平爱国学生运动 多本。在读者热切关注的同时,也引发了文学评 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复杂交 论界的争论。除了个别文章予以批评否定外,绝 织,时代风云变幻的旧中国一代青年知识分子走 大部分文章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茅盾亲 自撰写 向大的历史背景的社会现实图景。 了肯定作品及其主人公的文章。此后,《青春之 小说以林道静为中心,多侧面地表现了这些 歌》就成了当代文学史上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 人物在革命大潮中的不同选择和表现,概括出那 史、成长史。 个时代青年知识分子的社会群相。同时,小说还 在杨沫的带有个人情感经验和 自叙传性质的 用相当的笔墨刻画了卢嘉川、江华、林红等共产党 叙事话语中①,杨沫成功地进行了三重置换,“粉 员和革命者形象,对这些形象的刻画从不同的侧 色”情感的自白转人了 “红色”成长的途述,个人 面映衬了林道静的成长,也从不同的意义上丰富 的记忆融人了宏大叙事的建构,从而形成二十世 了林道静的性格内涵。小说还描写了热衷于追求 纪五、六十年代的红色经典文本。 个人功名的余永泽,曾经狂热地追求革命、最终放 首先,《青春之歌》从主题意向上完成了小资 弃革命而转向沉浸个人醉生梦死的享乐生活的白 产阶级知识分子向一个革命者的话语转换。 《青 莉萍、陈蔚如,有被捕后经不起严峻考验而丧失气 春之歌》的自叙传色彩,在于它是以杨沫的自身 节、背叛革命的戴蝓,也有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觉醒 经历来刻画林道静这一 “成长”女性形象的。叙 而走上新的生活道路的王晓燕,还有开始软弱动 述的动因有杨沫 “小布尔乔亚”的欲一畅吐的情 摇、摇摆不定但最终成为坚强的战士的许宁等。 结。但在杨沫写作的时代,这种冲动早已被视为 这些人物以各 自不同的世界观、思想觉悟和人生 异端多次批判过。如对同是表现知识分子命运的 选择显示了1930年代青年知识分子群体的复杂 《财主底儿女们》的批判。公允地说,杨沫内心的 [收稿 日期]2012—02-20 [作者简介]田承良(1958一),男,山东宁阳人,泰山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 第2期 田承 良:由“粉色”记忆到 “红色经典” 75 冲动也许比

文档评论(0)

lnainai_sj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