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四章 中国工业化起步(中国经济史,吴申元主编).ppt

第四章 中国工业化起步(中国经济史,吴申元主编).ppt

  1. 1、本文档共6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⒊国统区经济的衰败 工业: 1946~1947年上海等20城市倒闭27000多家,还有许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 1948年轻工业产量比战前减少30%,重工业减少70%。 国营企业更差,电力生产比战前下降60%,钢铁60~100%,化工33%,食品50%。 商业: 投机资本大量涌入商业领域,囤积居奇,获取暴利。 * ⑵移植公司制度 洋务企业大多有公司之名,无公司之实。算不上是独立法人。 民营企业家根据需要选择用有限公司或无限公司形式,并根据个人偏好进行改造。 法制不全,投资人权益难以保障,向企业投资风险太高,社会集资困难。 家族制倾向较为严重。 ⒌抵制外货运动 20世纪初,国内兴起大规模爱国运动。 ⑴收回利权运动 收回路权: 1902年赎回粤汉铁路运动。 收回矿权: 1905年反对英国福公司霸占晋矿。 ⑵抵制外货运动 1905年抵制美货运动(针对美国排华的劳工法)。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提倡“不吸美国烟”。 1915年抵制日货运动(反对“二十一条”)。 1919年“五四运动”,提倡国货、抵制日货。 二、民族资本工业的黄金时期 (一)国际环境的变化 1914~1918年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被迫放松对中国的经济控制和掠夺。 具体表现为: ⒈对中国出口商品明显减少 1917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为1913年的53.6%,法国为43.6%,德国几乎完全停顿。 国际环境的变化 ⒉中国对外出口增加 出口总值:1913年4亿海关两,1918年4.9亿海关两。 ⒊外资在华直接投资减少 外资企业收缩经营范围,甚至撤回本国。 ⒋国际物价上涨,带动国内物价上涨 工业利润增加:生产一包16支纱,1916年获利7.61元,1917年36.93元,1919年70.65元。 (二)快速发展的主要表现 ⒈工矿企业数和投资总额迅速增长 1912——1919,新设工矿企业470余家,总资本9500万元,超过前40年设厂总数。 ⒉产业结构得到一定调整 棉纺、面粉、矿冶业、机器工业发展快,水泥、化工等新兴产业诞生。1918年范旭东天津永利碱厂。 ⒊开始形成大企业或资本集团 大生、荣氏、永安、南洋烟草等初具规模。 (三)黄金时期的二次高峰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外国资本卷土重来,政府无能,社会动乱,1922年民族工业步入萧条。 1925 —1927年再度发展, 政治因素刺激较大。速度、 规模均超过前一高峰。 上海发展尤为突出。纱 丝烟粉四大行业设厂总数: 1915年82,1921年109, 1927年315。民营船运吨位 1919年28万,1926年48万。 1914 1922 1925 1927 三、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缺陷 ⒈虽有较大发展,但尚未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主要成分 与农业相比,工商业为次; 与商业、金融业相比,工业为次; 与传统手工业相比,机器工业没有明显优势; 与外资企业相比,民族工业占制造业的比重极小。 1936年工农业总产值约306亿元,机器工业产值为33亿元,工场手工业产值约29.5亿元。 ⒉工业结构的不合理性 局限于轻纺工业,消费资料生产的发展远快于生产资料生产,无法形成工业体系,发展没有后劲。 中国起步晚,环境不利,资本原始积累十分艰难,要以重工业为龙头起步,资金、技术、市场都有不可逾越的困难。 投资选择的连锁效果 投资应选择连锁效果最大的部门: ⑴前向连锁效果:供给联系,向其他部门提供中间投入,发达后带动其他部门。 ⑵后向连锁效果:需求联系,从其他部门获得中间投入,发达后带动其他部门。 。 后发国家的投资选择 中国从军事工业转为民用工业,是一次正确的选择,本可引起连锁效果,如纺织业的后向连锁,可带动动力、机械、运输等,但却由外国供应。无制衣工业,不能发挥前向连锁效果。张謇:“棉之始,农之事;棉之终,商之事;其中则工之事”。 亚洲四小龙的起飞,从中间开花,发展进口半成品加工业,等市场成熟,再发展中间产品制造业,最后发展基础工业。 西方国家为防止旧中国走通此路,设下障碍。从美国进口的另件、汽配件上注目“To be sell in China only and not for re-export”。 ⒊工业配置的不平衡性 集中于东南沿海及各口岸大城市,内地少。 1913年至1921年,面粉工业23.5%集中在上海,22.7%集中在哈尔滨,主要产地河南、河北山东却极少。1922年全国共有150万枚纱锭,41.8%集中在上海,37.9%在天津、武汉、无锡、南通、青岛。 工业生产大部分是外向型的,原料、市场主要都不依赖内地。国内原料品质不思改良,运费高,转运中奸商搀假混杂,计算成本反不及从国外进口。国内工业品市场狭隘,消费对象限于都市及邻近居民。 ⒋资本不足,规模偏小 至1913年民族工矿企业开办462家,共计资本8969万元,平

文档评论(0)

lov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