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鱼蛋大王”谢松坤
对于谢松坤(Chia Song Kooi),以及他掌舵的家族企业——全利(QL)集团来说,“增长”这个词汇有着独特的含义。与中国的新希望、泰国的卜蜂等以农基事业起家的亚洲巨舰相比,这个马来西亚华人企业鲜有涉足地产、金融等跨界业务,却在貌似没有“前途”的农基主业上连续增长了26年。
谢松坤家族是马来西亚典型的华商群体。谢松坤每天看中文报纸,偶尔到坊间吃一碗肉骨茶,有时还要去华文学校上班。10月初,谢松坤为首的谢氏高管们参加了欢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马的活动,也对《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下称《21CBR》)记者说起了“中国热”,探讨鱼糜(鱼浆)食品在中国的上升势头。
在东南亚,很多人说鱼浆生产是“短命生意”,这反过来成了谢氏家族在近年成为东南亚企业明星的理由——全利在农基主业领域连续增长,增长速度高达每年20%;谢松坤进入福布斯亚洲富豪榜,去年也获得安永世界企业家奖(马来西亚)。
“不要低估了渔夫和鸡农”——这是谢松坤常说的一句话,但历久常青的渔夫和鸡农也是凤毛麟角:东南亚虽有资源丰富、新兴市场持续增长的利好,但农基企业也要面对资源控制、市场变化、金融跌宕、疾病气候和政治变局等风险。为了在多变的东南亚市场立稳根基,谢氏家族一路谨慎发展,为全利打造了三个垂直互补、分散拓展的业务体系,全利亦渡过了多个难关,变成市值27亿令吉(约52亿元人民币)的马来西亚上市公司。
对比中国的同行,谢松坤直言全利“没有捷径可走”。马来西亚特殊的经济政策,长期对华人创富、经营企业构成了压力;在不同的族群社会中实现企业的本地化,也是一个需要恒心,以及长期钻研和积累的过程。谢松坤觉得,那些概念闪亮的“蓝海”往往最容易在瞬间消失——他相信农基总是有“精益生产”和持续创新的空间,也催促着他的家族年复一年地奔跑。
互利拓张
全利担负着“渔业银行”的角色——向渔民发放当地银行不愿意提供的免息贷款。
10月6日,谢松坤的儿子谢立凯带《21CBR》记者重返他的家乡——马来西亚雪兰莪州的双武隆渔村,谢氏家族在马来西亚的第一个落脚点。这位全利第二代家族高管的成员,遥指滩岸回忆起父辈的往事:“当退潮的时候,父亲(谢松坤)和兄弟们就会挖贝壳,拉到本地的饲料厂赚钱。”
“我们(家族)以前是渔民,小学还没有毕业就下海捕鱼了,我却刚好阴差阳错有了一个机会上了大学,上了大学就想来做生意。”直到现在,谢松坤仍然是马来西亚一所著名华文中学的董事长,坚持以华文授课,传授中华传统文化,“没有这个,也没有我的今天,与整个全利的样子。”
这是一个典型的马来西亚渔村,面对着马六甲海峡,木质的码头,红蓝色的渔船,成为了谢氏家族农基生意的起点。从1970年代开始,谢松坤带领家族兄弟从出售贝壳、转卖鱼粉开始,逐步介入鱼肉、鱼浆等领域,逐渐形成对马来西亚农基食品市场的影响力。
一路优胜劣汰下来,谢氏家族现在已经成为东南亚农基业的新贵:全利目前是亚洲最大的跨国鱼糜(鱼浆)生产与制品企业,禽蛋供应占马来西亚的半壁江山,连同棕榈油业务,横亘马来西亚、越南和印度尼西亚三国。其中,畜牧禽蛋是占全利业务盈利比重最高的业务(50%),海产渔农业以40%?45%居次,棕榈油业务则被认为是集团未来增长的潜力所在。
对于大型农业生产加工企业来说,开拓、控制原料来源是重中之重。在东南亚各地,全利除了运作渔捕船队,在渔获来源地的本地化,也贯穿着谢氏家族的发迹史。在马来西亚的半港、兴楼等重要渔港,全利担负着“渔业银行”的角色——向渔民发放当地银行不愿意提供的免息贷款,让渔民得到造船或改良捕鱼设备的资金,并以渔获偿还。这类贷款目前总额约4000万令吉,令全利不但稳固了鱼源,也跟渔民们发展出长达数代的长远关系。
在海外拓展时,谢氏家族也发展了更多本土化的经验。在印尼,全利向当地渔民教授渔业捕捞的技术,得以开拓渔获的疆土。全利还利用欧美足球在东南亚地区的关注度,在印尼开办足球赛,又架起大屏幕为渔村直播世界杯足球赛——“当年轻人都喜欢全利的时候,全利在当地遇到的问题便可解决。”全利执行董事谢维德说。
谢松坤觉得,做企业是一个为当地农业生态整体谋取利益的过程。这种价值观源自当年的朴素观念,或者从他放弃教师职业,转而决定带领家族脱贫时便已形成。“为什么这个公司叫做全利?我希望它创造出来的价值,可以被农民(渔民)、商业伙伴、顾客和股东分享。”
“精明的稳健”
现在的全利,各部门有着固定而复杂的风险规避机制,例如,原料期货与外币买卖的对冲。
1990年代,全利的三大业务架构已经成型,却遭遇了最艰难的考验:金融风暴,以及疫病的打击。“马币(兑美元)一夜间从2令吉跌到5令吉。” 谢松坤至今记忆犹新,“当时全利手上有很多原料供给饲料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