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痴”陈克明:29 年只做面条.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面痴”陈克明:29 年只做面条.doc

“面痴”陈克明:29 年只做面条   在湖南湖北的交界处,有一个偏僻的小县城。县城里有这样一个人,做挂面做了29年,而且29年来只做这一件事,做成了全国第一。   他做面,原料考究,风味多种多样,“三醒三蒸”工艺,醒面分三步,一醒柔,面体细润,二醒韧,面筋劲道,三醒匀,面质均匀;蒸面分三步,一蒸香,麦香四溢,二蒸滑,面汤清亮,三蒸弹,嚼劲十足。他叫陈克明,今年61岁,他是中小板上市公司克明面业的创始人,人称“面痴”。   从木工到挂面工   1969年,17岁的陈克明来到当时他向往已久的城市南县,开始在教育局基建队做木工。“那时候对城市很向往,感觉城市的生活待遇、劳保福利这些都比农村的高上几倍。”来到城市的陈克明做过很多事,木工是时间最长的。当年的陈克明没有想到,15年之后,一次小小的意外,他的生活翻天覆地。   1983年一次意外,陈克明的左手三个指头被刨床刨去了,木工活干不成了。失去了生活来源,生活日陷窘境。整整一年时间,陈克明尝试过许多,摆地摊、贩鲜鱼、生豆芽、收猪胆制“胆红素”……能养家糊口的活陈克明都去做,苦苦寻找创业门路。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一家粮店的门口,陈克明发现了新“商机”――顾客问老板,有没有上海的面。老板干脆答,没有。那湖北的呢?顾客又问。老板答也没有。于是顾客失望地离开。挂面是当地人的主食,可本地面条卖得不好,人都“青睐”外地面条。   “那时,已经有一部分市场开放了。别看外地面贵,但还是很多人买。”陈克明想,,如果南县做的面条和外地面一样,价格又便宜,肯定好卖,这事可以尝试。   陈克明的难题不少:没启动资金、没制面技术、没身家背景。没资金,就以物易物,收大米换面粉;节约用钱,请不起帮手就自己干,一个人当几个人用,起五更睡半夜。没有技术,就求师学艺。那个时候人都担心“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学艺并不容易。陈克明天天去粮站制面的车间,边看边琢磨,拿个本子圈圈画画的。风雨无阻地坚持了半个多月,“痴心”打动了制面师傅,开始教陈克明。陈克明本身就是手艺人,对技法有着天然的悟性,老师认真教,徒弟用心学,很快,陈克明掌握了做挂面的要领。   学会做面条还不算完,本地面不如外地面,绝不是简单是做法上的差距,还得找原因。陈克明一头扎进面粉行业,筛选全国小麦品种寻找最合适的面粉,试验了300多个类别。每到外地,必尝当地的挂面,辨别个中味道;学来的听来的烘烤技术都逐一试验、蹲点在烤房中观察、研究面质差异,60度的温度不算高……开始做挂面,陈克明买了一个手摇机就开始摇了起来。“真辛苦啊,一包面条摇下来,摇得上气不接下气。于是我就开始改进,每个关键部件和环节不断寻找改进方案,几天几夜守着设备。”“我开始做烘干房,根本就买不起完整的设备,就把废旧的设备拿出来自己改造,去烘烤面条。”   陈克明刚出道时挑着面在县城里转,怕丑不敢吆喝。几十斤面早上挑出去晚上还要剩很多回来。老婆说他“斯文”,哪能做生意。陈克明很认真地对待这事儿,专门跑到乡下无人的地方,想着词儿练吆喝,练胆气。   当时的面条毛利很低,面粉2毛钱一斤,面条是2毛5分钱一斤。就是这种利润水平,由于陈克明的面条口感好、味道正,买面的人也越来越多,陈克明买了面机,建了专门的烘干房,产量每天提升到200公斤。为了最有效率地利用烘干房,他每次都拿着笔记本,对挂面烘干需要的时间、温度、间距等进行记录。大热天,烤房里可以烤得鸡蛋熟,他赤膊短衩,可以在那里熬过半个时辰,一出烤房,已是雨人似的。几个月下来,最节省成本又最有效率的烘干方法被他找到。“在南县,我的面好吃点,也许是我认真些,比别人更用心思点。”每一次从钻研中得到成功,陈克明对面条就更着迷。拌料的配方、煮面的时间、消费者的口感等等,一个个对他如同谜一样的东西,在他的沉迷中被探查。   当时的陈克明还做了一件很正确的事情,就是做品牌。“那时候的面条都是用报纸包着,因为报纸便宜,其他的都太贵了。我就想说报纸包着不好识别,就雕了一个章,刻着陈克明面条,盖在纸上面。”而品牌意识的形成,是因为经历了几次面条并不是自己生产,却遭到客户投诉质量的尴尬。   于是,陈克明就去工商局注册。当时企业的注册意识还不强,从1990年开始上报到注册成功共花了5年时间。“我的注册应该是南县第一个注册的,我的公司是南县第一个企业运筹,后来上市也是南县第一个,做了很多南县的第一个。”陈克明颇为自豪。   从挂面工到挂面大师   当陈克明的挂面在县城里越来越吃香,名声在乡里传播,他扩大了厂房,增添了设备。上世纪90年代中期,当他的面条走进益阳、岳阳这样离他的南县大本营不算太远的城市时,便发觉即使把面条的价格压到亏本,也没有多少人问津。   他去调查市场,和大厂家的面条相比,他的质量没有优势;没有走出作坊的生产方式,成本也难以降

文档评论(0)

ganpei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