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完善目的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研究.docVIP

基于完善目的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基于完善目的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研究.doc

基于完善目的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研究   【摘 要】 内部控制评价是内部控制系统发挥作用的关键。从完善内部控制角度看,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全体员工,企业应围绕内部控制要素,有重点、有选择地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突出对控制活动的评价,设置反映内部控制过程和结果的两类评价指标,并细化评价标准,在评价方法上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确保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 内部控制; 有效性; 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23-0096-04   一、引言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简称《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的发布,标志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框架已经基本建立。从内部控制发展过程来看,如何实施内部控制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内理论和实务的热点。内部控制是一个由设计、实施、评价、整改构成的动态过程,内部控制评价是内部控制系统发挥作用的关键。2010年,我国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以下简称《评价指引》),从制度层面对企业开展内部控制评价提供了依据和标准,但是对于企业开展内部控制评价有关的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等相关的可操作性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   英美等发达国家对内部控制的研究较早,关于内部控制评价,主要是构建内部控制框架和建立数学评价模型。我国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和实践起步比较晚,近几年,国内学者对内部控制评价进行了大量研究,形成一定的研究成果。陈汉文(2008)指出了有效的内部控制应该具备的特征,并对详细评价法和风险基础评价两种内部控制评价方法进行了分析;骆良彬(2008)采用AHP建立了内部控制评价的模糊数学模型;杨洁(2011)运用工程学中的PDCA循环理论,按计划、执行、检查、改进构建了内部控制评价指标,确立了综合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方法和模型;张兆国、张旺峰、杨清香(2011)以内部控制的五个目标为导向,构建了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并运用上市公司数据对评价体系的有效性进行了检验;张先治、戴文涛(2011)结合我国的制度环境,构建了由董事会内部控制评价、注册会计师内部控制审计、政府监管部门内部控制评价组成的三位一体评价模式,按内部控制目标构建了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   国内学者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上市公司,基于对外披露目的。从内部控制的发展与演进过程可以看出,按照评价目的不同,可以把内部控制评价分为:财务报告审计目的的内部控制评价、完善目的的内部控制评价、披露目的的内部控制评价、内部控制审计目的的内部控制评价,内部控制的评价目的不同,其评价模式应该有一定的差异。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处于探索并逐步完善的阶段,更多的企业评价内部控制的目的不是为了审计或对外披露,而是不断改进、完善内部控制。本文从完善内部控制角度对内部控制评价进行研究。   二、内部控制评价的内涵   内部控制评价就是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何为“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国内外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美国COSO认为,内部控制系统如果能够合理地保证经济实体的经营目标得到实现、财务报表可靠、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则是有效的。加拿大COCO认为,有效控制取决于内部控制系统能在多大程度上合理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我国《评价指引》认为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包括设计的有效性和执行的有效性,设计有效是指实现控制目标所需要的内部控制要素都存在并且设计恰当,执行有效是指现有内部控制按照规定程序得到正确执行。陈汉文(2008)认为:“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指内部控制为相关目标的实现提供的保证程度或水平,有效性不同的内部控制可以提供不同程度的保证。”由此可以看出,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主要侧重于内部控制能否合理地保证控制目标的实现,若内部控制能够合理保证目标的实现,则有效,反之,内部控制是无效的。   内部控制评价,是评价主体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企业一定时期内部控制合理保证控制目标的实现程度或水平而进行的评价活动。内部控制的评价需要解决五个问题:“谁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含评价指标)是什么?”“评价的标准是什么?”“采取什么方法进行评价?”“结果如何?”不同的评价目的,对以上几个问题的回答也就有所不同。   三、基于完善目的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一)评价主体   我国《评价指引》第二条对内部控制评价的描述是:企业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评价指引》主要是满足企业对外披露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要求,把企业决策层,即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作为内部控制的评价主体。   内部控制的评价目的不同,其评价主体应该有一定差异,如:审计目的的内部控制评价,其评价主体是外部审计部门。基于完善目的

文档评论(0)

kak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24126005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