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国35~74岁成人肥胖发病率及其可控危险因素的前瞻陛队列随访研究.pdf
J ·349·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4年4月第35卷第4期ChinEpidemiol,April2014,V01.35,No.4
·共同关注肥胖的流行·
我国35~74岁成人肥胖发病率及其可控
危险因素的前瞻陛队列随访研究
李建新樊森李莹 陈纪春 曹杰黄建凤赵连成刘小清俞玲
邓颖 陈娜萦 郭东双 阮连生顾东风
【摘要】 目的 了解我国成人肥胖的发病率,并探讨肥胖相关可控危险因素。方法以
020
1998年中国心血管流行病学多中心协作研究和2000年中国心血管健康多中心合作研究的27
名35~74岁成人的调查作为基线,进行平均7.9年的前瞻性随访,收集肥胖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指
标;以BMI(kg/m2)24.0.27.9作为超重,≥28.0作为肥胖,分别计算超重和肥胖的发病率;采用多
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性别、年龄、南北方、城乡等基线相关因素后,计算各危险因素对于肥
胖发病的相对危险度。结果我国35~74岁成人肥胖年发病率为6.97%0,女性(7.74%0)高于男性
(6.10%。),北方(9.29%。)高于南方(5.10%。),农村(7.28%。)高于城市(6.52%。),超重年发病率为
24.83%。。多因素调整后,与高中(12年教育)以下学历人群相比,高中及以上学历人群肥胖发病风
险降低18%;中等收入人群肥胖发病相对风险是低收入人群的1.28倍;与从事中一重度体力工作人
员相比,从事轻度体力工作和非在岗(家务劳动和退休)人员发病风险分别增加32%和63%;常饮
牛奶和食用中等量水果,分别可以降低38%和19%的肥胖发病,而食用较多红肉可增加肥胖发病
风险,常饮花茶者肥胖发病相对风险是不饮茶者的I.34倍。结论我国35~74岁成人肥胖发病
率达6.97%o。为了预防与控制肥胖流行,应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适当增加体力活动,鼓励喝牛
奶,适量食用水果,减少红肉的摄入和花茶的饮用,尤其是在低学历和中等收入人群中。
【关键词l肥胖;发病率;前瞻性研究;可控危险因素
Incidenceof anditsmo咖ableriskfactorsinChineseadIllts 35—74
obesity aged years:a
cohort LiJianxinl,FanSenl,Li
prospectivestudy Yin91,Chen
Jwhunl,Coo此1,HuangJianfen91,
Zhao
Lianchengl,血£Xiaoqing。2,YuLin93,伪增Yin94,ChenNayin95,GuoDongshuan96,Ruan
Lianshen97,GuDongfen91.1Department
Cardiovascular MedicalSciencesand UnionMedwal
Diseases,Chineseof
Academy Peking College,
Cardiovascular ProvinciaZ Sichuan
Be加,增100037,China;2Guangdong Institute;3Fujian Hospitaf;4
CenterDiseaseControland CenterDiseaseControland
for Prevention;5 for Prevention:
Guangxi
6YuxJan Putuo
CardiovascularInstitute。Zhous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