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古典哲理诗的说理方式特点与哲理来源.docVIP

古典哲理诗的说理方式特点与哲理来源.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典哲理诗的说理方式特点与哲理来源.doc

古典哲理诗的说理方式特点与哲理来源   哲理诗发轫先秦,盛行魏晋,至宋代达到巅峰,并且因时代不同而注入不同的内涵,或玄言,或禅理,或理学等。哲理诗在题材上,多为咏史、送别和咏物等题材。咏史诗,一般是借凭吊古代的人物或事件,来表达盛衰感慨,阐述治国之道,如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蜀先主庙》,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赤壁》、《题乌江亭》等。古人重离别,然因人而异,送别诗所写内容往往迥然相异。除了一般的惜别之外,还有抒发对人生哲理感悟的,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人和人之间贵在相知,相知,天涯咫尺;不相知,咫尺天涯。咏物诗往往感叹人生短暂和变化无常。杜秋娘的《金缕衣》,告诫人们人生苦短,劝诫年轻人要珍惜时光。   一、哲理诗的说理方式   1.写景状物来揭示哲理   即用具体的景物来阐明抽象的道理。如《乐府诗?长歌行》“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黄华叶衰”,就是用植物的春盛秋衰来比喻人生苦短,用百川归海比喻人生不能逆转,从而得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结论。朱熹《观书有感》,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否则,就会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其实,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如不锐意进取,不断自新,终将一事无成。   2.借助咏史来揭示哲理   即借咏史来发表议论,阐明道理。李商隐《咏史》“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在总结历史教训后,对统治者提出警示,使之以史为鉴,引发治国思考。   3.直接说理   这种情况不多见,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开篇就直接发表议论,“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将幽深之理通过景物事件直接表达,如此举重若轻之举,可见他对人生感悟何其深刻。   二、古典哲理诗的特点   1.构思精巧   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开启思路,“远近高低各不同”承接铺开,“不识庐山真面目”提出问题,“只缘身在此山中”,回答上句所问。前两句实写游山所见:沟壑纵横,峰峦起伏,游人的位置不同,所见之景也各不相同。后两句,一问一答,缘何不能辨认庐山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所限,所见皆是一峰一岭一丘一壑。这首诗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否则,只见局部不见整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四句话,有起有承,有转有合,构思巧妙。有了前两句细致的景物描写做铺垫,后面的说理就显得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谋篇非常精巧。   2.语言凝练   王安石《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景,首句扣题,二句运用传说虚写塔高,三四句实写登山感受,承前两句写景而发议论,深富哲理:人不能为眼前浮云遮蔽,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然该诗语言准确而凝练,首句几近白描,二句用典,意蕴丰富,三四句先果后因,用意精深。三句中的“浮云”双关,一则指登飞来峰所见之浮云,二则联系作者的社会背景,应有“奸邪佞臣”意,《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不畏”二字足见诗人的勇气和智慧。   3.理附意象   诗歌中,哲理的揭示只有扎根于形象,与景物完美融合,才能感人,才能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感悟诗中所蕴含的道理,否则,既无哲理也无诗。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前两句写登楼所见,十个字融进万里河山,让人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后两句写登楼所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要想看得更远,就需站得更高,既富于哲理,又与前两句承接得自然紧密,可谓“景入理势”(《文镜秘府论》)。李忱《瀑布联句》“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首句写远方之景,由远及近。二句写高处之景,由高到低,两句括天地而贯东西,揽实景而追虚象。三四句,笔锋一转,即景生理――要使人生富有意义,就要积极进取,朝着理想追求不息,只要锲而不舍,就能实现理想,既别有新意,言人之未言,又是对前两句的总结,也是前两句的自然延伸。   4.富含情感   哲理诗首先是诗,而诗贵在感人,贵在饱含强烈的感情。哲理依附于诗情,并与诗情和谐统一,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才能产生张力,产生美感,所以,朱自清说:“强烈的情感能够将理融化在他的笔尖上。”在《琵琶行》中,作者听完琵琶女自叙身世之后,情不自禁地说“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句话既是对琵琶女的同情,也是对自己身世的感慨。诗人贬官九江,地势荒僻,环境恶劣,孤独寂寞,举目伤怀,与琵琶女有着相似的经历,同病相怜,自觉与琵琶女没有了心理距离。这句话说你也是说我,说我也是说你,高山流水,风尘知己,既感动对方,也感动了自己,既感动当时,也感动千古,所以,这句话常被

文档评论(0)

lmother_l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