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诗情话七夕.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浓浓诗情话七夕.doc

浓浓诗情话七夕   中国七夕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它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又一集中体现,源于我国农耕社会祖先对于天文学的想象。七夕所折射出的天文历法、节日流俗、爱情传说、文人墨客的诗文吟咏等文化符号,共同赋予了七夕这个民俗节日以丰富内涵。以七夕为题材的诗赋同时也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情的一座富矿。   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后被历代文人赋予了凄美与浪漫的人文情怀,七夕文学也出现了一片繁荣景象,特别是在诗歌的流转中代代出新,朝朝歌咏。这些七夕诗歌也是对当时社会的一个鲜活影射。   从星象、神话到人物   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人们就已经把织女星和牵牛星联系了起来,《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彼牵牛,不以服箱。”这是有关牛郎织女传说最早的文字记录,是牛郎织女神话之雏形。织女、牵牛尚为天汉二星,“七襄”“服箱”或亦仅为譬喻。   还有一首与织女有关的《周南?汉广》中所述“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据史料记载,诗中的“汉”即指汉水,又指天汉(银河),“游女”是指汉水女神或织女星神。楚人雄距江汉地区,甚重祠祀“汉之游女”。《淮南子?天文训》中关于牵牛星“一时不出,其世不和;四时不出,天下大乱”的记叙。这些都是关于牛郎织女的天文记述。   汉《史记?天官书》谓“织女,天女孙”这已隐约给织女披上了一层神话色彩。《汉书?天文志》基本倾向相同,“织女,天帝孙也。”但在解释牵牛星时云:“自昔传牵牛织女七月七日相见,此星也。”第一次完整地记述了牛女相会神话的要素:人物、时间、事件,这使牛郎织女与七夕的关系正式明确下来,后世论及七夕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皆源于此。又《后汉书?天文志》曰:“织女,天之真女。”至东汉《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虽仍为天上二星,但已经全面赋予了人物性格和生活特性,昭示着故事主人公爱情细节及具体形象的重大转变,此诗勾勒出牛郎织女天上人间的爱情故事,将这种离情别绪、相思痛楚刻画得淋漓尽致。此时,牛郎织女才真正具有了人的仪态和情感。   思妇悲情   汉魏时诗文较多地提到牛女因银河相隔而怨别相思,《迢迢牵牛星》代表了此一时代的审美观念和方式。如蔡邕赋云“非彼牛女,隔于河汉”(转引自《佩文韵府》女字条);曹植《洛神赋》云“叹匏瓜之无匹,咏牵牛之独处”;曹丕《燕歌行》与《迢迢牵牛星》取的同一角度,言其分离之苦。这一审美范型奠定了汉魏六朝七夕诗中织女悲怨形象的基础,历魏晋六朝而不衰。   《燕歌行》诗云:“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此诗末句明写牛郎织女,实为拟喻自己与丈夫的离别悲伤。”(胡大雷《中国诗人抒情方式的演进》)“全诗对思妇情怀作了细致刻画:悲鸣弦,感明月,叹牵牛织女之限隔于河梁而自况,确实写得婉转而情深。……潜转着一股具有时代意义的感伤主义情感之流。”(王钟陵《中国中古诗歌史》)   两晋七夕诗在描绘织女形象时则侧重外在形象的展示,诗中的织女不是单纯作为妇女的形象存在,而是被赋予仙人与凡人的双重身份。如苏彦《七月七日咏织女诗》:“火流凉风至,少吴协素藏。织女思北址,牵牛叹南阳。时来嘉庆集,整驾巾玉箱。琼佩垂藻蕤,雾裾结云裳。金翠耀华辎,?Z辕散流芳。释辔紫微庭,解衿碧琳堂。欢谯未及究,晨晖照扶桑。仙童唱清道,盘螭起腾骧。怅怅一霄促,迟迟别目长。”此诗写秋令方至,七夕佳节,织女穿戴严整,乘驾会牵牛,可是欢谯未究,分期叉即,然后感慨春霄恨短,来日遥遥。此处描绘的是贵族妇女形态的仙人妇女。诗人通过想象描绘了妇女的凤冠霞帔,一派贵族仙气。其妆束、车驾威仪已非昔日织女可比。其外观仪态的藻饰,表明晋时审美观念的趋于繁丽。从女性角度抒发离别相思愁恨相织,能够继承《迢迢牵牛星》和《燕歌行》的莫过于“太康之英”陆机的《拟迢迢牵牛星诗》:“昭昭清汉晖。粲粲光天步。牵牛西北回,织女东南顾。华容一何冶,挥手如振素。怨彼河无梁,悲此年岁暮。?彼无良缘,?焉不得度。引领望大川。双涕如?露。”《六臣注文选》吕延济曰:“此述思妇之情,托牵牛以明之也。”此诗借夜月之景写牛郎织女相会,以河汉之广和无梁可渡写相会之难。以此表达内心的悲情之感,在咏叹牛郎织女难相会的情绪中抒发自己仕途不通的哀叹感怀。   朝欢暮乐   唐代天下承平,自陈代以来的七夕君臣宴饮的风气仍极为盛行,这种风气首先导致了以七夕宴饮为内容的七夕赋的产生。王勃《七夕赋》正好反映了这一风习及其时代心理。“

文档评论(0)

kak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24126005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