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独家庭”之痛谁来抚慰.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失独家庭”之痛谁来抚慰.doc

“失独家庭”之痛谁来抚慰   摘要:本文通过阐述失独家庭因为失去唯一的子女,由此所引发的心理、社会、养老等问题,指出解决之道:自救加政策支持,国家、政府以及全社会都应该正视这个群体的存在,如何正确解决这个问题真正关乎社会稳定,也真正考量一个国家的文明。   关键字:失独家庭;心理;养老   中图分类号:C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1-0026-01   “失独”家庭,指失去了家中唯一的独生子女的家庭,尤指40、50岁以上夫妇组成的已经没有再生育可能的家庭。育儿养老是我国的传统观念。然而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的年龄大都50岁开外,一直和唯一的子女快乐地生活,一场意外却夺走了孩子年轻的生命,而自己也很难再生养孩子,她们被称为“失独者”。   北京市计划生育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5而月,北京失独父母人数为7746人,其中农村1269人,城市6477人; 这一人群年龄的偏大,精神和身体状况欠佳,有一定的生活困难,失去孩子的她们,如今更担心疾病、养老等一系列现实难题,但相关帮扶、保障体系滞后。如何为这一群体提供有效的帮助,如何接手他们原本寄希望于子女身上的未来,成为摆在全社会面前待解的课题。   社会现状:“失独”痛上加痛   在传统社会中,人们养儿防老、送终,在死亡率高、生产率极其低下的时期,一对夫妇需要生几个孩子才能保证有孩子能担负养老、送终的任务。传统社会的生育风险主要源于医疗水平低下、死亡率高,而国家力量弱小,未能保障个体的生存权利,乡土社会通过血缘、亲缘关系的互助度过难关;而现代社会更是一个风险社会,风险严重超出了个人预测和事后处理的能力,无法把握,而结果越发多样性,这体现在现阶段食品、医疗、治安等多方面的不安全上。   有专家聊及小孩的养育问题,大家均表示出对生育小孩的担忧,而“失独”是这种担忧的极致呈现。最近在网上看到“失独”的原因大部分是意外,包括车祸、疾病等。现代社会是高风险社会,独生子女的离去带走了家庭的所有希望,很多父母甚至出现了轻生的念头。丧子之痛,古往今来皆如此,唯独“独”字使这种痛更加直接。从个体的心理层面上,中老年丧子肯定悲痛至极,对家庭来说毋庸置疑是一个极大的打击。   据卫生部发布的《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以年龄段人口疾病死亡率来推算,15岁~30岁年龄段的死亡率至少为40人~10万人,由此估计,目前我国每年15岁至30岁独生子女死亡人数至少7.6万人,这也意味每年约有7.6万个失独家庭出现。   显然,人生变故,疾病只是其中之一,还有交通事故等诸多意外。有调查称,目前我国的失独家庭已超过100万个,但具体多少,还没有官方统计数据。不过,这个群体的日益增多,却是不争事实。   失独家庭之痛   失去父母的孩子可以长大,但失去孩子的父母是怎么都过不去的。在这个实行计划生育的独特国度,已经有上亿的新生儿降临,他们从来没有兄弟姐妹,其中一部分又因天灾人祸, 未尝尽人生百味,便先于父母离世。在积极响应“只生一个好”的计生国策后,唯一的孩子却不幸离世,他们发现,自己的人生已然从主流中掉队,老无所依。   表面上看,没有孩子是失独家庭和普通家庭的唯一不同,但实际却是,没有孩子,两种家庭在任何生活细节上都迥然不同。一个三口之家,失去年纪最小的人口,从此不啻灭门。   为了逃避有关孩子的一切邻里家常,一些失独父母成为流动人口,他们切断与亲朋的联络,找到一个陌生地方苟活。进养老院、上手术台,他们都找不到儿女为自己签字。部分失独的爸爸抛下失独的妈妈,另辟一段婚姻,只为不让自己无后。   生活没有按下停止键,但按下了静音键。不带商量,不带迂回,孩子就这样走了。所有的喧闹、忙碌、紧张、困顿、压抑、隐忍,连同它们所换回的那种叫天伦之乐的美好,一并消失了。面临晚年困境――失独者,路在何方?与失独家庭长期接触发现,伤心之余,他们最担心养老。   2007年,人口计生委、财政部联合发出通知,决定从当年开始,在全国开展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试点工作。根据这一通知,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后未再生育或合法收养子女的夫妻,符合相应条件的,由政府给予每人每月不低于80元~100元的扶助金,直至亡故为止。随后,各地制定不同的扶助实施标准。例如宁波从2008年开始对这一群体进行补助,规定每人每月补助150元,待满60周岁以后,享受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险金的对象仍发给每人每月150元,其他对象扶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360元。而这样的经济救助和年龄门槛对于数量庞大的失独家庭来说只能是杯水车薪。   解决之道:自救加政策支持   一位研究英国社会政策的博士谈及这个问题时,他认为国外尚无经验借鉴,原因有二:其一,国外没有计划生育政策,人们一般可考虑生多一个,或者做丁克家庭;其二,更重要的是,英国等欧洲国家

文档评论(0)

sis_lxf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