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自我技术教育应用的现状和趋势研究.docVIP

量化自我技术教育应用的现状和趋势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量化自我技术教育应用的现状和趋势研究.doc

量化自我技术教育应用的现状和趋势研究   【摘 要】   量化自我是一场二十年前无法想象的运动。随着可穿戴设备的出现,计算系统正在具备与人类相仿的感知能力,特别是人们可以获知越来越多的个人数据,“自知之明”比“挑战环境”更能优化自己的生存状态。人人都成为了解自己身体的专家,不仅成为一种优秀乃至卓越的品质,更是一种基本的生存技能。借助设备的力量,不仅可以分析出我们的行为、习惯等方式,还能更好地模拟演绎人类智能,真正地帮助我们,甚至代表我们去学习。   【关键词】 地平线报告;可穿戴设备;量化自我;大数据;在线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5)03―0066―06   量化自我(Quantified Self)概念最初是由美国《连线》杂志主编Kevin Kelly和Gary Wolf于2007年提出的,借指探索自我身体(hack the self),用技术和设备来追踪自己的情况,并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预测。[1]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意念控制的假肢、无钥匙开锁、虚拟三维世界等以往的科幻梦想都已成为现实,可穿戴设备逐渐涵盖了健康、运动、生活和教育等领域。美国New Media Consortium(NMC)在《地平线报告》(2014高等教育版)中预判,量化自我将是未来4到5年间对高等教育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技术趋势。[2]   一、量化自我:引入机器智能的学习   有科学家提出,现代的人是一个智慧两合体:一种是基于生物性的,经过几百万年的进化,智商不断累积;另一种是基于机器的,通过自模拟、自学习而来。生物的智慧具有逻辑性,有丰富的情感控制力,有面向未知的创造力,只能传播不能传递;机器的智慧没有很强的逻辑性,而且不受情感束缚,但有很强的计算、建模和搜索能力,既能传播又能传递。   人们曾试图模拟人的智能思考方式来构筑机器智能,但遇到了巨大的障碍。语言学家尝试用机器来实现翻译,不辞劳苦地编撰大型词典和与语法、句法、语义学有关的规则,数十万词汇构成词库,语法规则高达数万条,穷举各种情景、各种语境,构建复杂程序,模拟人类翻译,最后却发现根本无法达到需要的翻译质量。机器的优势就是计算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而不是逻辑思维能力。当谷歌、微软和IBM的工程师用匹配法,依赖于大数据,将原文与互联网上的翻译数据对比,找到最相近、引用最频繁的翻译结果作为输出,就解决了这一难题。   当机器智能找到了最优的发展路径之后,人们也似乎找到了提高学习绩效的一个双轨新渠道:对于生物智慧,可以施加常规的学习和培训方法不断培养提高;而对于机器智慧,重点则是搜集和应用能够辅助学习、代表自我的数据元素。   在大数据时代,建立量化自我的学习新生态,将会使以数据为中心的生活环境和以个体为中心的学习情境,建立起双核链接。   二、量化途径:可穿戴设备和大数据   能够量化自我的设备,必然是随身适于穿戴的。1961年,美国MIT的数学家Edward Thorp和计算机专家Claude Shannon设计出一个烟盒大小的复杂装置,成功地使用可穿戴计算机在赌博中提升了44%的胜率。[3]随后几十年间,脚趾计算机、手腕计算器、助听器、无线摄像头、蓝牙耳机、数字起搏器、腕表计步器等可穿戴设备相继发明,并进入我们的生活。可穿戴设备从最初的默默无闻、特殊另类,到现在已经越来越重要,和人们如影随形。   Wearable World公司建立了一个现有可穿戴技术发展状况的信息图表(如图1所示),涵盖了该领域内160家知名公司。他们预测,到2018年,可穿戴技术领域生产的价值将超过300亿美元。      图1 Wearable World统计的可穿戴设备信息表   巨大的数据资源是有待不断勘探的不可耗竭的矿藏,分析海量数据,洞察事物趋势,将带来生活、工作、学习的全新变革。[4]在纽约第五大道的Prada店,每件衣服都被植入RFID芯片,顾客进入试衣间后,有一种“魔力镜子”会自动播放模特穿着该衣服走T台的视频,同时衣服试穿信息会传回Prada总部。以往Prada只能掌握哪些款式畅销,现在更能了解哪些款式得到大家青睐,但是由于某种缺陷,最终并没有完成销售。将缺陷修补之后,甚至仅仅是细微的改变,将会为Prada增添几种热销的款式。   可穿戴设备需要永无止境的工作内容,大数据需要永不停歇的私密管家,两者自然而然产生互补和共振,促使量化自我不断进行。当工作不辍、尽职尽责的可穿戴设备不断采集人们的行动路径、能量消耗、脉搏、温度、睡眠等数据,并逐步拟合大数据所提倡的大量化(Volume)、多样化(Variety)、价值化(Value)、快速化(Velocity)的特征,将衍生不可想象的个人应用。   CNN畅

文档评论(0)

ganpei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