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农业科学 2004,37(7):954-962
ScientiaAgriculturaSinica
栽培大豆起源与演化研究进展
赵团结,盖钧锰
(南京农业大学大豆研究所/国家大豆改良中心/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95)
摘要 :从大豆属物种的系统进化和栽培大豆起源研究的方法等方面评述了栽培大豆中国东北起源、黄河中下
游起源、长江流域及南方起源、日本南部起源等多种假设的依据。在此墓础上讨论了多样性中心与起源中心的关系、
栽培物种起源与演化的研究方法,以及运用比较实验生物学研究作物进化时的技术性问题。作者倾向于支持栽培大
豆南方起源假设。
关键词:大豆:起源;演化
TheOriginandEvolutionofCultivatedSoybean
[Glycinemax(L.)Merr.]
ZHAOTitan一ie,GAIJun-yi
(SoybeanResearchInstituteofNanjingAgriculturalUniversity/NationalCenterforSoybeanImprovement/NationalKeyLaboratoryfor
CropGeneticsandGermplasmEnhancement,Nanjing210095)
Abstract:Severalhypothesesonthecenteroforiginofcultivatedsoybeancanbefoundintheliterature,i.e.the
northeastChina,theMiddleandlowerreachesoftheHuangheRiver,theChangjiangRiverreachesandsouthernChina,
andthesouthernJapan,respectively.Inthepresentpapertheevidencesofdifferenthypothesesinthephylogenyofgenus
Glycine,archaeologicalremains,ancientliteratureandcomparativeexperimentalbiologywerereviewed.Theproblemssuch
as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diversitycenterandcenteroforiginandthemethodologyusuallyusedinstudiesoforigin
andevolutionofcultivatedspecieswerediscussed.Theauthorstendedtosupportthehypothesisthatthecultivated
soybeanoriginatedfromtheancientpopulationofannualwildsoybeaninsouthernChina.
Keywords:Soybean;Origin;Evolution
中国自古就栽培大豆,商朝甲骨文中有寂的象 地及毗邻低地[[31oHymowitz[41提出栽培大豆起源于
形文字。我国最古老的、记述史前文化的、著于元 黄河流域并得到许多研究者的支持。Fukuda[51认为
前六世纪的 诗《经》,便记载有 “截之茬寂、茬寂筛 栽培大豆起源于中国东北。王金陵[[6,7〕则推测大豆起
筛”。由此推断我国大豆种植历史约在5000年上下。 源于华南或印度附近。吕世霖[[81认为大豆可能有多
世界其它国家的大豆,都是直接或间接从我国传播 个起源中心。近期一些研究支持后两种假说[[9^121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云南省主要野生食用菌中重金属调查.pdf
- 云南水稻潜根线虫种类及生态分布研究.pdf
- 芸芥(Eruca sativa Mill.)对菌核病的抗性研究.pdf
- 芸薹种蔬菜杂交种及其亲本莲座期基因差异表达与杂种优势的关系.pdf
- 芸薹属物种(B. napus, B. oleracea, B. rapa) MAPK1家族的克隆、进化和表达特征.pdf
- 运输前后奶牛血清蛋白质组的变化.pdf
- 杂交棉干物质积累与养分吸收分配特点.pdf
- 杂交水稻.南优3号.籽粒发育动态研究.pdf
- 杂交香稻亲本遗传距离与产量杂种优势的相关性研究.pdf
- 杂交玉米技术采用对山区农户生计的影响分析 ___来自滇西南的实证.pdf
- 栽培大麦与其近缘野生大麦杂交F#-1的花粉母细胞染色体构型的分析.pdf
- 栽培稻体细胞无性系及其后代的性状与染色体变异.pdf
- 栽培方式与免耕对杂交稻Ⅱ优498灌浆期根系衰老和籽粒灌浆的影响.pdf
- 栽培菊花‘奥运天使’与野路菊杂交生殖障碍的细胞学机理.pdf
- 栽培萝卜种质亲缘关系的AFLP分析.pdf
- 宰前因子对牛肉品质的影响.pdf
- 再生稻产量形成特点与关键调控技术研究进展.pdf
- 在DNA芯片平台上探测AIV不同亚型 cDNA.pdf
- 在白色杜洛克×二花脸F2资源家系中定位影响猪210日龄8个体尺性状的QTL.pdf
- 在白色杜洛克×二花脸F2资源群体中定位猪四肢骨骨骼长度和直径QTL.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