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以书为本”到“以人为本”.doc
从“以书为本”到“以人为本”
摘要:我国有着极其灿烂的古文化,书籍作为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之一,经历着由繁到简、由物质到数字的发展,通过官府藏书、私家藏书、寺观藏书、书院藏书四大藏书性质、目的与现代藏书的对比,说明古今藏书是从“以书为本”到“以人为本”管理理念转变的。
关键词:古代藏书;以人为本;物质载体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0-0158-02
一、以简易繁——由书籍载体的演变看图书形态的发展
我国文字出现较早,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在考古发掘的古文献中,发现商周时期有关王室、诸侯等的一些重要事件,主要是雕刻在甲骨、青铜器、石块、玉器上面,这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初期书籍的样式。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私人讲学兴起,各家独抒己见,涌现出了众多思想著作,书籍作为这一阶段思想的传播者,较商、周而言,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常以竹、版、牍以及缣、帛等为材质书写文字,但竹书、木简书之类,翻阅起来不方便,制作程序还比较烦琐。汉代刘向《别录》:杀青者,直治竹作简书之耳。新竹有汁,善朽蠹。凡作简者,皆於火上炙乾之。之后还有十几道工序,耗时费力且用久了“韦”、“丝绳”易断,容易导致书籍内容的混乱、残缺;缣帛书相对而言要轻便许多,可是比较贵重,不利于为社会普遍使用。西汉末年,蔡伦改进造纸术,纸书的轻便、价廉等特征,为社会广泛接受,逐渐占据了主流地位,再加上发明于隋唐之际,推广于五代的雕版印刷术的盛行,纸书至今都是图书的主要形态。近现代书籍的物质形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理念的转变,针对纸书相对的局限性、易损性,开始向数字化方向发展,视听型图书、电子图书纷纷出现。新技术的应用不仅增加了图书阅读的随意性,资源的整合及检索平台的统一,越来越能及时满足读者多元化的信息需求。从书籍载体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出,图书的形态经历着一个以简易繁、由物质到数字的转变过程。图书向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发展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这就源自图书收藏性质及其目的的转变。
二、重藏轻用——看古代图书收藏性质与目的
古代图书收藏性质是以藏书为目的,大致可分为官府藏书、私家藏书、寺观藏书、书院藏书四类。
1.官府藏书。官府藏书源于夏商,《尚书·多士》中说:惟殷先人,有典有册,殷革夏命。那时已经有了专门人员掌管典籍,所藏图书大多为法典、盟书之类,其目的就是为统治阶级保存史事,提供鉴戒。《汉书·艺文志》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此外,据《周礼》记载,设立“天、地、春、夏、秋、冬六官”来分别管理政治、教育、礼仪、军事、法律、建筑等六方面的典册,可见官藏设施已趋完备。秦代藏书由内廷与政府共同管理,其中,内廷的书籍主要是供皇帝阅览的。东汉时期,设“秘书监”一职以管理图书,主要负责书籍典藏、校勘、抄写事务。唐代增加弘文馆、集贤院,等等,图书管理机构,大规模组织官员校对,并建立了管理制度。宋代的藏书机构体制不仅健全,还建立了完备的官府藏书保管措施,广泛搜集散籍,并组织专员整理、校对。从渊源可观,官府藏书服务于皇帝或宫府官员,不对外开放。朝代的更替、政治的混乱、战争的频发,等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了大量的图书被焚毁,政府于是向民间访书、求书,广泛搜集图书,藏于秘府,并委派官员校勘、整理、抄写。校勘是为了定脱误、成善本;整理是为了析部类,成目录;抄写是为了供阅览,传万世。政府将书籍的保护作为出发点,开展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为藏而藏”成为官藏的一大特点。
2.私家藏书。私家藏书也就是私人藏书。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八云:唐以前凡书籍皆写本,未有模印之法,人以藏书为贵,人不多有,而藏者精于雠对,故往往皆有善本,学者以传录之艰,故其诵读亦精详。……书籍刊镂者益多,士大夫不复以藏书为意……。又,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三云:藏书家有数等:得一书必推求本原,是正缺失,是谓考订家;次则辨其版片,注其错讹,是谓校雠家;次则搜采异本,上则补石室金匮之遗亡,下可备通人博士之浏览,是谓收藏家……古代人以藏书为贵,私藏现象甚多。书刊在印刷或传抄过程中常出现讹误,藏书家常于各地搜集异本,藏于家中,秘不示人,凭借自己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丰富的图书资源,他们或考订、或校雠、或收集、或赏鉴,对图书的保存和善本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私家藏书是为个人服务的,也有少数藏书家公开藏书的现象(大概是为了更好的交流学术、传播知识),大多数还是藏书自用,社会主流因素形成了私家藏书“秘惜所藏”的特点。
3.寺观藏书。也就是寺院和道观藏书,是随着佛教的传入及道教的出现,对佛经、道藏的翻译而萌生的产物,它主要服务于自己特定的群体。由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