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施蛰存和戴望舒:友谊的范本.doc
施蛰存和戴望舒:友谊的范本
一
作家施蛰存与诗人戴望舒是“最亲密的朋友”(施蛰存语)。他们的友谊,始于1922年。当时施蛰存入杭州之江大学,因为文学爱好,结识了宗文中学毕业班的戴望舒、杜衡、张天翼等一干朋友。他们聚集一起,组成文学社团“兰社”,创办小旬刊《兰友》。因为家不在杭州,施蛰存便寄居在戴望舒的家里。
之后,他们一同来到上海,考入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在这所简陋的“弄堂大学”里,他们除去获得丰富的学识,还在课余拜访沈雁冰、田汉、俞平伯等老师,“这些课余生活,对我与望舒影响很大,也加深了我俩之间的友情。”
1925年秋,为了吸收更多的文学营养,他们又先后入震旦大学特别班攻读法文。他们后来的法文翻译基础,就是在这时奠下的。1927年,政局突变,戴望舒便与朋友杜衡去松江施蛰存家暂住。在施家,他们三人除去读书闲谈,大部分时间都用来翻译外国文学。后来施蛰存回忆说:“我家里有一间小厢楼,从此成为我们三人的政治避难所,同时也是我们的文学工场。”“文学工场”越开越兴旺——翻译、写作,不亦乐乎,居然把几位准备赴法留学的计划也冲击“流产”了。
在这里,戴望舒遇上了使他一生未能释怀的爱情——遇上了一位“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施蛰存的大妹施绛年。这段爱情以悲剧结束,戴望舒只在其中收获了他的第一批优秀诗歌。但是,这场悲剧却并未影响到施、戴的友谊。这应该与施蛰存的处事态度有关:“一个是我的大妹妹,一个是我的亲密朋友,闹得不可开交,亦纯属他们自己私人之事,我说什么好呢?当年此事发生时,我就不管此事,一切采取中立态度,不参与也不发表意见,更不从中劝说或劝阻。”
戴望舒去法国留学期间,施蛰存在国内为他联系稿件发表,将稿酬换成法郎寄去,有时费用不足,施蛰存也将自己的薪水寄去救急。两人间的友谊于此也可以看得清楚。抗战爆发后,戴望舒去了香港,施蛰存应云南大学之邀,去昆明任教。施蛰存两次回上海探亲,特别绕道香港,在戴望舒家住一段时间。通过戴望舒,施蛰存结交了一批在港的文化人。抗战胜利后,戴望舒带着全家回到上海,两位老友又汇在了一起。可生活刚安定不久,戴望舒又遭到国民党的通缉。匆匆离沪前,他将自己的一批书稿等,交施蛰存保管。这,成为施蛰存后来的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在香港期间,戴望舒曾遭到日本人逮捕,饱受折磨,健康受到很大损坏,加之家庭生活多遇挫折,心境亦颇受影响。二次返港,病况加重。1949年1月,他与茅盾、胡乔木等离开香港,经大连到北京,参加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共和国成立之后,他在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从事法文翻译工作,不幸于1950年2月为哮喘病夺去了生命。戴望舒逝世后多年,施蛰存还常常去探望戴伯母(望舒母亲),望舒的女儿咏素、咏絮也常常来看望施蛰存,使这种亲谊得以延续。可是,作为好友,施蛰存总觉得对其有一份责任。“对亡友的职责,只是为他经营身后事。一个文人的后事,不是处理他的钱财,而只是帮助整理遗作并为之谋求刊行。”
二
由于时代的大变迁,为戴望舒的作品谋求整理刊行,并不容易。1956年,戴望舒的一部译作《洛尔迦诗钞》,却经由施蛰存努力,整理出版。洛尔迦是西班牙一位重要诗人。戴望舒1933年在西班牙旅行时,对洛尔迦的影响有了认识。戴望舒后来曾对施蛰存说:(西班牙)广场上,小酒店里,村市上,到处都听得到美妙的歌曲,问问他们的作者,回答常常是洛尔迦。戴望舒当时选译了几首抒情谣曲,附了简短介绍,寄给施蛰存,经施手发表在一家诗歌刊物上。这应该是读者通过中文第一次读到的洛尔迦诗歌。
戴望舒逝世后,他后来费力翻译的《洛尔迦诗钞》成了未完成的工作。施蛰存“认为我有责任把这些译稿给他整理编辑出来。这不仅是我个人为亡友服务,也因为洛尔迦的谣曲所具有的意义是我们今天诗歌工作者值得借鉴的。”施蛰存将戴望舒译成的洛尔迦诗32首,参考英、法译本,作了些编校工作,为了帮助读者了解这位西班牙负有盛名的诗人,施蛰存还从美国《群众与主流》杂志上,翻译出一篇《洛尔迦活在人民的心里》长文,作为附录收在《洛尔迦诗钞》(作家出版社出版)里。这是施蛰存为亡友完成的一桩心愿。之后数十年,由于国内的情势,戴望舒的作品再也无法出版发行。从戴望舒的创作看,他的诗作并不多(不超过一百首)。由于创作较少,当时发表后便收集成册,所以遗失较少。可留在施蛰存手里的,是戴望舒同样花费极大心力翻译出的多国诗作及散文作品。这些作品,1949年后因为情况不明朗,许多是并不能随便刊出的。1962年,诗人徐迟与施蛰存见面时,施蛰存曾将一本戴望舒记满译诗稿的硬皮抄本交给徐迟,托他编一部戴望舒译诗集。这个本子里大多数是法国后期象征派作品,大约徐迟也无力为其在此时谋求出版,没有编成。1966年“文革”掀起,这个本子与徐迟的书籍文稿,一起损失掉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