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铁皮鼓》研究综述.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西方《铁皮鼓》研究综述.doc

西方《铁皮鼓》研究综述   内容摘要:君特·威廉·格拉斯被广泛地视为德国最有名的在世作家,1999年凭借《铁皮鼓》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也是“但泽三部曲”的第一部作品。本文旨在通过回顾梳理西方对《铁皮鼓》的研究现状,指出研究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以供研究者参考。   关键词:铁皮鼓 君特·威廉·格拉斯 西方 述评   一.西方《铁皮鼓》研究现状   《铁皮鼓》的首次亮相在1958年秋的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上,评论家这部小说毁誉参半。然而,小说依然畅销,二十五年内共印了三百多万册,1963年前,十一种语言的译本已经问世。1978年,施隆多夫将《铁皮鼓》搬上银幕,同名电影于1980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电影和小说英译本在美国走红一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起,它又在东欧和俄国经历了一次复兴,这都表明了这部小说的生命力,因而对其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是一项富有价值的工作。   经数据库搜索显示国外相关研究的专篇论文不过四十余篇,其中有几篇德语论文,但专著尚无。受限于德语资料,笔者仅根据所掌握的英语资料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   H·E·勒沃德在1961年发表的《君特·格拉斯的〈铁皮鼓〉》是早期介绍《铁皮鼓》的评论文章,作者认为格拉斯用一只鼓折射出人类行为的无意义以及历史的欺骗性,然而这篇文章十分短小,并未对具体问题进行论述。随后的学术论文及评论文章日趋成熟,笔者将其分为三大类:一是对《铁皮鼓》中历史背景的研究;二是就文本中的主题、人物、象征进行研究;三是将《铁皮鼓》与其他作家作品并置进行研究。   首先是对《铁皮鼓》中历史背景的研究。胡其鼎先生在中译本序中对小说的历史背景作了较详细的介绍。艾文·C·布罗迪的《君特·格拉斯“但泽三部曲”中的波德冲突:〈铁皮鼓〉中的潘·基斯霍特》中作者重点论述了《铁皮鼓》中但泽地区的种族分化,对二战纳粹统治时期的德国人、犹太人、波兰人之间的动态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大卫·A·格林的《格拉斯的〈铁皮鼓〉与拉什代的〈午夜的孩子〉中的环境与统治》中作者分析了纳粹党给《铁皮鼓》中主人公生活带来的空虚和独裁统治。提摩西·布鲁斯的博士论文《叙述国家:君特·格拉斯和托马斯·本纳德早期作品中的个人记忆和集体身份》重点将《铁皮鼓》与本纳德的《霜》进行比较,探究两部小说中对个人回忆的描述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历史背景,该博士论文亦属于将《铁皮鼓》与其他作家作品并置的研究的范畴。   其次是就文本中的主题、人物、象征所进行的探讨。主人公奥斯卡·马策拉特还未出生便显示出与常人不同的特质,他还在娘胎中便已有自我意识,他刚从娘胎里来到这个世界,便对这个世界充满厌恶想再回到娘胎里去,可是脐带已经被剪断。他可以自由控制自己的生长,三岁时,他无意中发现母亲和表舅布朗斯基偷情,又目睹纳粹势力的猖獗,便决定不再长个儿,宁愿成为侏儒,他那可以穿透震碎玻璃的尖叫以及那面永不离身的铁皮鼓使他可以和这个不甚如意的世界保持距离,冷眼旁观。在奥斯卡身上,善和恶皆有体现,读者很难界定这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因而,关于奥斯卡这一人物形象的探究也是西方学者关注的另一个焦点。《格拉斯的奥斯卡的复杂作用》认为奥斯卡这一形象的创造是一项既富于想象力又具有高超技巧的成就,奥斯卡虽然是一个侏儒可又是一个不同于寻常侏儒的存在。奥斯卡虽然一直以冷眼旁观的姿态观察这个世界,可在他那冷漠的外表下涌动着恐惧与不安等种种情绪。在《桌下人生:对君特·格拉斯〈铁皮鼓〉中恐惧与不安主题的探讨》中简妮弗探讨了《铁皮鼓》中的脆弱与避难主题。关于这个主题的探讨使得奥斯卡的形象更加丰满,除此之外,小说中出现的“黑厨娘”、“汽水粉”等同样别具深意。本杰明·别拜斯克的《富有象征意味的行为,富于比喻意味的叙述——君特·格拉斯〈铁皮鼓〉中精神错乱的人物》分析了小说中的各种意象是如何与变幻的叙述视角结合的。   再次是将本文与其他作品的并置研究。格拉斯被广泛地视为德国最有名的在世作家,其作品以新颖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手法使其在当代世界文学占有一定的地位,格拉斯本人也多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小说中浓厚的政治性倾向以及作者大胆的政治讽刺为学者将其与同样具有政治讽喻性的作品进行比较研究提供了可能。格雷厄姆·胡格甘的《君特·格拉斯的另一面?新世界里的奥斯卡和露辛达》比较了澳大利亚作家凯里的《奥斯卡与露辛达》与君特·格拉斯的《铁皮鼓》,认为凯里的小说是对殖民主义讽喻性的批判。   二.《铁皮鼓》研究在西方存在的问题   国外学者纷纷肯定了其在文学史上地位,但笔者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在JSTOR数据库中搜索Die Blechtrommel(《铁皮鼓》德语名),在所得的482个结果中多是对格拉斯写作历程的探讨,真正对作品探讨的有价值的论文并不多,更不用说《铁皮鼓》的专书研究。且由于格拉斯是一位德国作家,德

文档评论(0)

fa159y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