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援建、三线建设及大规模技术引进.docVIP

苏联援建、三线建设及大规模技术引进.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苏联援建、三线建设及大规模技术引进.doc

苏联援建、三线建设及大规模技术引进   新中国工业的三大里程碑: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工业建设用短短60余年的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长达数百年的历程。总体而言,中国工业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从一穷二白起步,通过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中国建立起门类齐全的工业基础,此为第一阶段;而始于1964年的三线建设则进一步优化了我国的工业布局及提高了整体工业水平,此为第二阶段;改革开放后是第三阶段,这一阶段通过大规模的技术引进,缩小了与国际工业水平的差距,我国开始跻身于世界制造大国的行列。我有幸见证了中国工业的变革大时代,并亲身参与了后两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156个援建项目奠定我国工业基础   第一个阶段是始于1953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以苏联援建156个项目建设为主要内容,包括106个民用工业企业和44个军工项目。这156个项目主要分布在17个省区,大部分在东北和中西部,实际建成150个项目,涵盖了几乎所有的工业门类,为一穷二白的中国奠定了门类齐全的工业基础。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洛阳第一拖拉机厂、第一重型机器厂、西电公司、兰州炼油化工厂、武钢、包钢等一大批工业企业,还包括包头一机、二机(生产坦克),哈飞、沈飞(生产歼击机、直升机)等大批工业企业都是在这批援建项目中创建的。这些企业后来都成为本行业的排头兵和工业“母鸡”,为后来其他工业企业输送了大批技术骨干,也为中国国防工业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新增工业生产能力在历史上是空前的。以钢产量为例,1952年仅135万吨,5年后达到535万吨。这一时期苏联对中国的援助是真诚和无私的,可以说156个项目奠定了中国工业基础,中国开始从一穷二白的农业国迈向工业国。现在这些企业大部分还在运营,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升级换代,大多数仍是本行业的骨干企业。   第二阶段:   三线建设优化我国生产力布局   对新中国工业发展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二阶段是始于1964年的三线建设战略。三线建设无论从规模、实际成效,还是对后来发展的影响都大于1958年的“大跃进”。当时中苏开始交恶,台海形势依然紧张,越战爆发,毛主席出于准备打仗的战备考虑作出了进行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此举的目的是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战略大调整的方向是由东向西转移,建设的重点转移至西南、西北,以重工业和国防工业为主。   所谓“三线”指陇海线以南、京广线以西、韶关以北的腹地,多为山区。从1964年至1980年,贯穿三个五年计划的16年中,国家在属于三线地区的13个省和自治区的中西部地区投入了2052.68亿元巨资,超过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总投资的40%;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万人次的民工,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来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风餐露宿、肩扛人挑,用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   当时,全国有380多个项目、14.5万人、3.8万台设备从沿海地区迁往三线地区。许多单位都一分为二,一半人马来到“三线”建设新厂。那时候,在三线地区建设起一批能源交通基础设施。例如,甘肃的刘家峡水电站,焦枝、成昆、阳安(阳平关至安康)、襄渝铁路等。在制造业领域,鞍钢包建了攀枝花钢铁厂,以及位于德阳、自贡的东方发电设备制造公司;一汽包建了位于十堰的第二汽车制造厂(东风);一大批核工业、航空、航天、兵器甚至船舶制造企业也迁往三线地区,成为我国国防工业的骨干。现在的绵阳科技城、汉中的大飞机制造基地都是在这一时期建设。   1967年我大学毕业,结束两年的部队农场锻炼后,即参加了三线建设。“文革”期间毕业的老五届理工科大学生大部分也来到了三线。   但由于当时过分强调“靠山、隐蔽、进洞”,不少工厂缺少必要的生产生活条件,以后不得不调整搬迁到离城市较近的地方。例如成都的龙泉驿地区就是后来三线工厂搬迁的集中地。后来我在国家计委工作,分管三线调迁时经手了很多军工企业迁至龙泉驿重新落户。我曾参与建设过的厂也在西安开发区建了基地。1983年12月,国务院三线办公室(90年代改为国家计委三线办公室,1998年后又改名为国防科工委三线协调中心)在成都设立。   1991年我在国家计委投资司工作,后来任副秘书长,正巧分管三线调迁工作。   但在此之前的几年,调迁工作早已开始。1984年11月在成都召开会议,确定第一批调整121个单位,迁并48个,全部转产15个。其后一些三线企业陆续迁往邻近中小城市,如咸阳、宝鸡、沙市、襄樊、汉中、德阳、绵阳、天水附近。而技术密集型企业和军工科技企业则移往成都、重庆、西安、兰州等大城市。   虽然后来作了一些调整,但三线建设对于我国的生产力布局,中西部发展影响深远。一些三线企业成为行业的龙头企业并

文档评论(0)

ganpei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