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寄生虫杜氏利什曼原虫精要.ppt
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donovani) 鞭毛虫属肉足鞭毛门 动鞭纲 寄生人体的10余种,利什曼是其中之一 利什曼原虫的种类 杜氏利什曼原虫——内脏 黑热病 巴西利什曼原虫——粘膜、皮肤 热带利什曼原虫 墨西哥利什曼原虫 形态 1、无鞭毛体:利什曼型或利杜体 寄生在人和哺乳动物(犬)的巨噬细胞内 2、前鞭毛体:细滴型 寄生在白蛉的消化道内 无鞭毛体 (amastigote) 前鞭毛体(Promastigote) Two Leishamnia sp are in a macrophage.(Giemsa stain) 白蛉和人或哺乳动物两个宿主 寄生部位:脾、肝、骨髓、淋巴结网状内皮系统 (巨噬细胞内) 感染方式:经肤(白蛉叮咬) 感染阶段:前鞭毛体 致病期:无鞭毛体 保虫宿主:犬等其他哺乳动物 原发病变:富含巨噬细胞的组织或器官, 淋巴结、骨髓、肝、脾等。 继发病变:脾脏功能亢进、免疫溶血 血小板减少——出血 白细胞减少——抵抗力下降 红细胞减少——贫血 白/球蛋白比例倒置 潜伏期:短于10天或长于1年,通常为2~4个月 长期不规则发热(双峰型),肝、脾、淋巴结肿大 消瘦、贫血,以及出血现象(鼻衄、齿龈出血)等 皮肤型黑热病:皮肤肉芽肿结节,暗红色丘疹等 L. donovani – Hepatosplenomegaly L. donovani - Splenomegaly 1、穿刺检查 (1)涂片法以骨髓、淋巴结或脾穿刺物作涂片、染色、镜检。 ①骼骨穿刺,简便安全,原虫检出率80%~90%,最常用。 ②淋巴结穿刺,检出率46%~87%。也可作淋巴结活检。穿刺多选腹股沟、肱骨上滑车、颈或骸下淋巴结。 ③脾穿刺检出率高达90.6%~99.3%,但不安全,少用。 (2)培养法取上述穿刺物,接种于NNN培养基,置22~25℃温箱内培养一周,若从培养物中查到前鞭毛体,则为阳性。 (3)动物接种将穿刺物接种易感动物(如地鼠、BALB/C小鼠等)1~2月后,取脾、肝作切片或涂片,染色镜检。 2、皮肤活组织检查在皮肤结节处,用消毒针头刺破皮肤,取少许组织液,或用手术刀片刮取少许组织作涂片,染色镜检。 免疫学诊断 (1)检测血清抗体 (2)检测血清循环抗原 分子生物学方法 流行 1、分布 世界:亚洲、非洲(东、北非)、地中海沿岸、中南美等地。 中国:过去,国内分布在长江以北16个省市自治区。 近年,主要在新疆、内蒙、四川、甘肃、陕西、山西等6个省。 每年新发病人数100例左右。 2、流行区类型 (1)人源型:多见于平原,分布在黄淮地区的苏北、皖北、鲁南、豫东以及冀南、鄂北、陕西关中和新疆南部的喀什等地,传染源以青少年病人为主,传播媒介为空栖型中华白蛉和新疆的长管白蛉。 (2)犬源型:多见于西北、华北和东北的丘陵山区,分布在甘肃、青海、宁夏、川北、陕北、冀东北、辽宁和北京市郊各县,传染源以病犬为主,儿童、婴儿病人为主,传播媒介为近野栖或野栖型中华白蛉。 (3)自然疫源型:分布在新疆和内蒙古的某些荒漠地区,亦称荒漠型,2岁以下儿童患者为主,传播媒介为野栖蛉种,主要是吴氏白蛉,亚历山大白蛉次之。 防治原则 查治病人:注射低毒高效的葡萄糖酸锑纳,疗效可达97.4%;抗锑病人采用戊脘脒、二脒替、羟眯替;经多种药物治疗无效而脾高度肿大且有脾功能亢进者,可考虑脾切除。 消灭病犬 杀灭白蛉:在平原地区采用杀虫剂室内和畜舍滞留喷洒杀灭中华白蛉。在山区、丘陵及荒漠地区对野栖型或偏野栖型白蛉,采取防蛉、驱蛉措施,以减少或避免白蛉的叮刺 。 自我防护 * * 皮肤 虫体很小,卵圆形,常见于巨噬细胞内。经瑞氏染液染色后原虫胞质呈淡蓝色或深蓝色,内有一个较大的圆形核,呈红色或淡紫色。动基体位于核旁,着色较深,细小,杆状。 成熟的虫体呈梭形,核位于虫体中部,动基体在前部。 基体在动基体之前,由此发出一鞭毛游离于虫体外。前鞭毛体运动活泼,鞭毛不停地摆动。在培养基内常以虫体前端聚集成团,排列成菊花状。 生活史: 致病过程 临床症状 在我国黑热病有下列特殊临床表现: 1. 皮肤型黑热病:少数为褪色型外,多数为结节型。结节呈大小不等的肉芽肿,或呈暗色丘疹状,常见于面部及颈部,在结节内可查到无鞭毛体。 2. 淋巴结型黑热病:特征是无黑热病病史,局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