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体感诱发电位和干听觉诱发电位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
体感诱发电位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在急性期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 中文摘要
体感诱发电位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在急性
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
中文摘要
目的
颅CT阴性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价值;观察部分幕上性脑梗死患者BAEP的动态变
化,探讨其在幕上性脑梗死中的监测价值;探讨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在评估急性脑
梗死患者预后中的价值,以利于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作出及时诊断,以及对其病情严重
程度和预后作出确切的判断,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方法
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于入院24d.时内行头颅CT检查以排除脑出血,部分病例
均在入院72小时内采用中国卒中量表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在病程一个月时再
次评定,根据评分差评价疗效,评价入院时SLSEP不同分级与疗效问的关系。
结果
CT阴性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有辅助诊断价值,同时发现联合应用SLSEP和BAEP检查与
单独应用SLSEP检查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胗O.05)。
2.不同部位的脑梗死SLSEP异常率不同,其中脑叶梗死时SLSEP异常率最高,异
时几乎均出现N20波幅降低或波形消失,可见SLSEP异常与梗死部位有关。梗死伴有
失语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俨0.01)。
体感诱发电位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在急性期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 中文摘要
3对于幕上性脑梗死,随着梗死体积的增加BAEP异常率也随之升高,梗死体积
例患者有6例BAEP异常,异常率为31.6%(6/19),而IO例梗死体积大于30ml的幕上性
病情的好转BAEP分级也转变为l、2级,2例2级,2例3级患者虽经积极治疗,但由于
病情较重而死亡,BAEP分级也92、3级转化为3、4级,1例4级患者入院l周内死亡,
有2例BAEPI级患者由于肺栓塞和消化道出血死亡。
4.SLSEP异常程度不同,其预后也不同,SLSEP异常程度不同的三组患者治疗有
重度异常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低于正常组和轻度异常组,而死亡率却高于正常组
和轻中度异常组∞0.05,P0.01)。
结论
BAEP与单独应用SLSEP检查相比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
2.SLSEP改变与梗死部位有一定关系,脑叶及丘脑梗死时SLSEP异常率较高分别
达92.9%和75.O%。梗死位于顶叶或累及顶叶时N20波幅降低或波形消失;梗死伴有
失语或深感觉障碍时SLSEP异常率达100%。
3.BAEP可反映幕上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变化,BAEP级别越高,脑功能损伤越重,
BAEP对监测病情变化,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4.SLSEP异常与脑梗死患者预后密切相关,SLSEP级别越高,脑功能损伤程度越
重,预后越差,重度异常组患者比正常组和轻中度异常组患者预后明显差,早期SLSEP
检查可作为一种客观的神经电生理检查手段来评价脑梗死患者的转归。
关键词
体感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急性脑梗死头颅CT阴性预后
作 者 杨小旺
指导老师 薛寿儒
Ⅱ
体感诱发电位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在急性期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 英文摘要
EvaluationofAcutecerebralinfarctionwith
evoked andbrainstem
somatosensorypotentials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s
Abstract
objeelive
Theaims wereto of
ofthis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乙型肝炎患者血趋化因子cxcl16的检测及其意义.pdf
- 乙型肝炎病毒感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表达的初步研究.pdf
- 乙酰肝素酶和pdocin在糖尿病肾病大鼠蛋白尿发生中的作用.pdf
- 乙酰水杨酸对大局灶性脑梗死周边神经细胞的细胞周期蛋白表达影响.pdf
- 乙状窦后经内听上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pdf
- 乙酰肝素酶在溴亭致自然流产大鼠胎盘中的表达及低分子肝素的保护效应.pdf
- 乙酰胆碱、p物对人食管下括约肌细胞的收缩作用.pdf
- 乳腺癌mcf-细胞系中cd55hig亚群生物学特性分析.pdf
- 乳腺癌mri表与病理、分子生物学相关性研究.pdf
- 乳腺癌患者外周淋巴细胞和肿瘤组织cd44v6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