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胃癌第16组淋结微转移与胃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关系
胃癌第16组淋巴结微转移与胃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关系
硕士生姓名: 周 斌
指导教师: 胡 祥 教授
专业名称: 外科学
摘 要
目的: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为城市各种癌症
中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如此高的死亡率主要是因为它的转移和复
发率高。恶性肿瘤的转移和复发是影响肿瘤病人预后的重要因素。胃癌
转移的主要途径是淋巴结转移,而胃癌淋巴结的微转移可能是导致淋巴
结转移的主要原因。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最重要的因素之
一,合理的淋巴结清扫范围在文献中己经被讨论。一些作者认为扩大的
淋巴结清扫范围有益于改善阴性淋巴结患者的预后,其研究发现隐匿淋
巴结转移的存在,但经常规病理检查未能发现。虽然腹主动脉旁淋巴结
远离胃部,但已有文献证明进展期胃癌患者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的转移。
尽管如此,关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的指征和治疗效果目前仍然存在
争论。胃癌的生物学行为是指反映和表现胃癌性质或者恶性程度的一系
列指标。因此明确胃癌淋巴结微转移和胃癌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是对
胃癌病人进行临床分期的评估和制定治疗方案时的重要参考依据。本组
探讨62例胃癌第1
6组淋巴结微转移与胃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关系及其
与其他组别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探讨胃癌第l6组淋巴结清扫术式的可行
性和意义。
方法:收集大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997.2008年间的胃癌患者
62例(4l例男性和21例女性),均行扩大的淋巴结清扫包括腹主动脉旁
淋巴结,所有病例术前均未行放化疗,对所有患者出院后进行随访,中
位随访时间24个月(范围4.100个月)。所有标本经福尔马林固定,石
蜡包埋处冕。现每例重新性间断连续切取l0张厚度为5p,m切片(共660
张),选取第一张用于常规HE染色,其余选用广谱角蛋白单克隆抗体
(AEl/AE3)、运用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第16组淋巴结微转移,
微转移与临床病理参数间关系用卡方检验。用Kaplan.Meier法绘制累计
生存率曲线。
结果:常规病理染色:在62例l32个第16组淋巴结中,有9例患者的9
个淋巴结经常规病理染色检查发现有转移,第16组淋巴结转移率为
32)。用AEl/AE3抗体免疫
14.52%(9/62),淋巴结的检出率为6.82%(9/1
组化染色法(SP法)对结果阴性淋巴结进行检测,阳性表达为4例患者的
4个淋巴结,应用AEl/AE3抗体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患者微转移发生总例
数为13(9+4)例,发生率为20.97%(1 3
3/62),淋巴结微转移检出总数为l
(9+4)个,检出率为9.85%。后者淋巴结微转移的检出率高于前者。
度、肿瘤大小、TNM分期有关,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部位、组织
O,
学类型无关。第16组淋巴结微转移发生率与第2,3,6,7,8,9,1
11,l2,1
3,14组淋巴结转移有关,其中与第13组关系最密切,其次是
第l2组;与第1,4,5组淋巴结转移无关。第16组淋巴结微转移的胃癌患
者5年生存率(O%)明显低于无淋巴结微转移胃癌病人的5年生存率
(53.06%)
(P0.05)。
关键词:胃癌微转移免疫组化预后
f ■■_■ t 0nS wn h
v—硝mn t .叩m ■●■● ¨t ,k e.K n S
e刚m 如a懿Ⅶ馐
引h o‘】| ●l,_- d叫e叭S.¨ op叫以 J■●■■I-l e酣啪耋.呲e.1.¨ D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紫外线治疗前后屑病患者皮损中vegf与cd<,106>的表达.pdf
- 系统性红斑狼疮表、角膜知觉改变和面部皮肤知觉改变以及其相关性研究.pdf
- 紫杉醇脂质体与托泊苷对骨肉瘤细胞株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pdf
- 红酒预防冠心病系统评价.pdf
- 纤维蛋白凝胶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修复大鼠坐骨神经损伤.pdf
- 纤维连接蛋白诱的cik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杀瘤活性的实验研究.pdf
- 纤维细胞生长因-1和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基因多态性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发病风险的关联性研究.pdf
- 纹带棒状杆菌为的棒状杆菌耐药性及其耐药机制探讨.pdf
- 组织多普勒及应率成像评价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室功能.pdf
- 组织工程脂肪移预防硬膜外瘢痕形成.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