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地方财政改革思想研究(1927-1949).pdfVIP

民国时期地方财政改革思想研究(1927-1949).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民国时期地方财政改革思想研究(1927-1949).pdf

版权声明 任何收存和保管本论文各种版本的单位和个人,未经本论文作者同意,不得 将本论文转借他人,亦不得随意复制、抄录、拍照或以任何方式传播。否则,引 起有碍作者著作权之问题,将可能承担法律责任。 摘 要 地方财政在现代公共财政理论中是与中央财政相对应的概念,其存在、发 展,以及与中央财政之间的关系因国而异。对地方财政问题的研究绕不开集权与 分权的讨论,尽管各国因国体、政体的不同或偏于集权,或偏于分权,但财政管 理体制的改革嬗变则受财政运行内在规律的支配。现代财政分权理论诞生于上世 纪中叶,其形成得益于各社会学科的发展与糅合,该理论从经济学效率与成本概 念出发,结合相关社会科学方法(公共经济学,博弈经济论等),对地方财政公 共品的有效提供、地方政府的有效规模以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职权 划分进行理论分析,为建立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有效的地方财政体制提供了重要的 理论支持。但不可否认,此种基于效率成本的分析,将国地财政划分问题局限于 如何进行有效“分权”的讨论,仅仅注意到“分”,而对于如何协调中央与地方 政府之间的关系以及整个财政管理体制的系统化的“合”的问题则有所不逮。另 外,随着学科分工的逐步细化,各个学科均各有其独立的研究方法,对于问题的 研究也更为专业化,财政与金融问题在理论上虽分属于政府与市场两个领域,但 事实上,财政与金融,政府与市场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强行将二者进行隔 离,期待其在各自范围内发展只能是一种理想的愿望,只有正视二者之间无法割 裂的关系,才能够在联系的系统中找到优化的途径。因此,对于地方财政问题的 研究也同样不可忽视地方金融体系的建设。以上这些问题的产生可以说是科学论 替代传统论的代价,但在科学方法盛行的时下,以历史的视角,再现财政制度演 进的动态过程并关注财政思想的流变,则不失为对财政学科发展的一种有益的补 充。 本文选取民国时期的地方财政改革思想作为研究对象,一是由于民国时期的 财政体制改革和地方财政建设是近代以来第一次现代意义上的财政制度变革,虽 然这一变革没能以渐进的方式延续下来,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下中国经济转轨过 程中推进的公共财政制度建设在某种意义上是对近代财政制度变迁的一种新的 更高意义上的延续,二是中国财政思想研究对民国时期研究的疏漏,尤其是对财 政制度建设和地方财政问题研究的缺失,需要相关研究者的重视。这两点都使得 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对民国财政思想进行研究意义重大。 民国时期对于财政问题的研究和讨论虽然只是建立在对西方财政学的粗浅 的认识基础上,但这一崭新的科学方法的引入则为这一时期的财政改革与财政思 想打开了新的局面,而更为可贵的是,学者和财经工作者能够从中国实情出发, 对民国时期的财政体制改革作出切合实际的评述,并提出改革的建议和构想。 对于民国宪制改革中的均权原则,朱博能提出“国家地方职权之划分,当本 于事务之性质,而以均权为标的”,即以客观事实要求,为划分准则,不偏于中 央集权,亦不偏于地方分权。钱健夫考“财政收支系统”一词,“英语谓为‘The FiscalRelationsofcentralandLocal Governments’,意即中央政府与地方 政府之财政关系。然此语殊不足以尽其义。我国定名‘财政收支系统’,表面含 义虽较高明,实际上则并未达到所谓‘系统’之理想。足见时人对于财政制度 改革系统化的认识。在确定事权划分的基础上,对于事权与财权的划分原则,马 寅初提出“以岁入调适其职务或以职务调适其岁入”的原则,前者即“先将职务 分给于各该级政府,不管其有无供应之能力,然后再依岁入调适其职务。”同时, 马寅初还提出“以职务调适岁入,亦不容忽视。事实上中央收入多而事业少,则 地方职务可以移交中央,甚至有时本以地方主办为宜者,亦一并移交。”民国学 人通过对历次财政收支系统改革的演变及实效进行分析,结合中国实情,比较各 种财政分配制度,认为采取分税制加补助金制的方式是较为合理的安排。对于政 府层级及地方政府规模问题,民国时期对省级财政存废问题的讨论也是推动和左 右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问题。除此之外,民国地方金融体系建设构想也反映了时 人关于完善国家金融体系,健全财政金融关系,推动地方财政和地方经济建设的 更广阔的视角。 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绪论,包括本研究的选题意义,研究方法,论文框架 以及对已有文献的综述性介绍和评价。第二章至第五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本研 究借助公共财政理论

文档评论(0)

wudixiaoz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