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减少食物浪费的资源及经济效应分析.pdf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年第23卷 DⅣm埘心mNrv0L23 №.12 2013
第12期a皿蛆POP【】I.A’110N,瑚强oIJRa哆AND
减少食物浪费的资源及经济效应分析
胡 越1 周应恒1 韩一军2 徐锐钊2
(1.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5;2.农业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北京100125)
摘要本文利用2009年FA0食物平衡表数据测算了我国食物浪费量,并利用相关数据和GTAP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减少食物浪费
的资源效应和经济效应。测算结果显示,我国食物浪费总量为1.2亿t,相当于浪费了2.76亿亩播种面积、4589万I施用化肥以及
316.1亿m‘农业用水。减少食物浪费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国内耕地资源、水资源紧张问题。GTAl,模型模拟结果表明。谷物、水果
蔬菜、肉类和水产品的消费环节浪费比例即使仅下降1个百分点,这四类农产品的进口量分别下降6.54%、H.44%、5.()9%和4.33%.
出口量分别增加16.2%、18
1%、9.3%和!.I%,国内价格分别下降2.46%、515%、207%和4.6ri,国内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下
降0.82个百分点。在目前我国大宗农产品全面净进口的背景下,减少食物浪费一方面能够间接增加国内供给,延缓进口快速增长的
趋势,有利于保障我国的食物安全。另一方面还将会缓解国内食物价格上涨的压力,为控制通货膨胀做出一定的贡献。因此。建议加
强对我国食物浪费的系统研究,逐步建立健全促进节约食物的各项规章制度,大力倡导节约食物的社会风气,并逐步推行分餐制,以
减少我国的食物浪费。
关键词食物浪费;资源;经济;效应分析
7
中图分类号F3232;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04(2013)12—0150—06doi:10.3粥9/j.issILl002—210乱加B.乜啷
近年来,国际食物价格高涨引发了各界对食物浪费的 应进行实证分析,不仅有助于全面认识食物浪费问题,还
高度关注。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测算,全球每年约有三分之 将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一(约13亿t)的食物遭损耗或浪费…,若这些食物中有四 在关于食物浪费的研究中,多数学者侧重测算食物的
分之一能够得以保留,就足以养活全世界目前约为9亿的 浪费量以及导致的资源浪费量。Gustavsson…等分品种、
饥饿人口。我国是世界上人口第一大国,在工业化、城镇 分地区、分环节对全球食物浪费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全
化进程中,随着人口的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提高,食物需求 球1/3的食物被浪费掉,浪费的总量达到13亿t,其中工
持续增长,而国内耕地面积在不断下降,水资源越来越紧 业化国家每年大约浪费6.7亿t食物,发展中国家浪费6.3
张,环境不断恶化,保障我国食物安全的压力不断增加。 亿t,浪费总量不相上下。M.Kummu∞1等通过计算指出,
然而,受公款吃喝、消费习惯、收入差距等因素影响,我国 全球有l/4的食物被浪费掉,生产这些被浪费掉的食物所
存在更加严重的食物浪费问题。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 用的淡水资源占总使用量的24%(27m3/人/年),所用的
与营养工程学院调查的数据显示,全国一年仅餐饮浪费的 农地面积占总生产面积的23%,所用的化肥占总使用量
蛋白质和脂肪就高达800万t和300万t,这相当于倒掉了的23%。D.Hau…等利用美国的食物数据计算发现,2003
2亿人一年的口粮。减少食物浪费已成为当前社会各界 年美国食物浪费总量已经达到150万亿Kcal,比1974年
关注的焦点,2013年中央出台了“八项规定”,其中一点就增长了近50%。食物浪费导致淡水消耗量的四分之一被
是要厉行勤俭节约。减少食物浪费不仅能够间接增加食 浪费掉,同时还浪费3亿桶石油。
物的供给,有助于保障我国的食物安全,还能减少对资源 国内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食物生产、收后处理、加工
的浪费嵋。5。。在此背景下,本文对我国减少食物浪费的效 和运输环节的客观损耗上面。李植芬、何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