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信用与利息祥解.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3章信用与利息祥解.ppt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 第二,我国股票市场尚不完善,融资规模的扩大需要时间。 我国从1991年恢复股票市场以来,股票市场规模发展迅速。但是从融资总量的角度来看,我国以股票市场为代表的直接融资还很弱,间接融资依然是企业最重要的融资渠道。 2009年非金融类企业以贷款方式融资的总额约为10.5万亿元; 企业在境内外股票市场上通过发行、增发和配股累计筹资6858亿元,其中非金融类企业筹资额为5020亿元,相当于贷款融资量的1.78% 第三,我国企业债券市场规模有限,尚不能担负起为企业大量融资的重任。 我国企业债券的发行受到严格的管制,国家对企业债券的发行实行额度管理和审批制。企业发行债券的资金用途、发行金额、发行价格、发行费用以及投资主体也同样受到管制,这些因素使企业债券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在西方发达国家,公司债券的转让主要是在场外交易市场进行,而我国的有关法律规定,企业债券的转让只能在交易所内进行。 截至2004年11月底,企业通过股票市场筹资1273亿元,通过债券融资245亿元,企业债券融资仅为股票融资规模的1/5。 2009年8月底,境内资本市场累计为企业股票融资约2.5万亿元,债券融资2.9万亿元。 2010年我国A股公司的公司债总融资规模就将超过5000亿元,达到5221亿元。 2011年,全年有39家公司发行510.9亿元的公司债券。由此可见,公司债已经成为上市公司一条非常重要的融资途径。 (三)国家信用 1.概念 (1)广义:以国家为主体的借贷行为。包括国家筹资信用和投资信用。包括国内信用和国际信用。 (2)狭义:国家以债务人的身份向社会筹集资金。即国家筹资信用。 2.特点 (1)债务人是国家,安全性最高; (2)目的是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和筹集建设资金。 (3)国家信用与银行信用在资金量上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4)国家信用是调节经济的杠杆。 3、国家信用的作用 国家信用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对货币流通和经济增长的影响上。 (1)通过国家信用的方式调节财政收支不平衡、弥补财政赤字,有助于稳定货币流通、稳定物价。 在现代经济条件下,财政赤字的出现是各国经济运行过程的常态。 A增加税收 B向中央银行透支或借款 C发行国债 只有发行国债既不会对货币流通产生影响,也不至于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国家信用可以扩大投资总量、优化投资结构,促进经济增长。 A国家信用可以通过改变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以及储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来增加社会投资总量。 B国家信用有利于国家调节投资方向,从而优化投资结构。 4、我国国家信用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债的发行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950年。 为了筹集国家建设资金,发展国民经济,我国在这一阶段发行了几亿分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和经济建设公债,发行规模不大,每年的国债发行额在当年GDP中比重不到1%. 人民胜利折实公债 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50年发行的一种以实物为计算标准的公债。发行目的是为了支援解放战争,迅速统一全国,以利于安定民生,恢复和发展经济。为避免受物价波动的影响,规定公债的募集和还本付息均以实物为计算标准,其单位定名为分。每分以上海、天津、汉口、西安、广州、重庆六大城市的大米(天津为小米)3千克、面粉 0.75千克、白细布1.33米和煤炭8千克的批发价 ,用加权平均的办法计算。此项平均市价,每 10 日公布一次。发行总额原定为2亿分,年息5厘,分 5 年偿还。第一期发行1亿分,第二期因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好转,停止发行。到 1956 年 11月底,本息全部偿清。 第二阶段 1954年-1958年 此时正值我国“一五”时期,在国民经济完成了恢复任务并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之际,对财政自己的需求十分巨大,但是由于国民经济基础依然落后,财政收入十分有限。 我国在连续5年的时间里分5次发行了总额为35.46亿元的“国际经济建设公债”。 1958年、1959年起先后停止了公债的举借活动。随后中国进入了长达20年的“既无内债,也无外债”的国债空白时期。 第三阶段 1978年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 经济体制改革首先是以财政“减税让利”开始的,而减税让利的结果是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大幅度降低。 1978年 37.2%降至1980年的28.3% 这一时期财政收支连年赤字,为了弥补财政赤字,财政向银行投资,同时物价上涨。 19

文档评论(0)

光光文挡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