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题背景 课题背景 课题背景 研究概况 研究概况 研究概况 研究概况 研究概况 研究概况 研究概况 研究概况 研究概况 研究概况 研究概况 研究概况 研究概况 研究概况 应用 应用——石油化工 应用——石油化工 应用——环境工程 应用——环境工程 应用——食品工程 展望 * 生物表面活性剂研究进展 目录 课题背景 应用 研究概况 展望 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是一类少量加入就能大幅度降低溶剂表面张力,并能明显改变体系的界面性质和状态,从而产生润湿、乳化、起泡、洗涤、分散、抗静电、润滑、加溶等作用的两性化合物。 纳米材料合成中常用的表面活性剂主要有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 十二烷基硫酸钠(SDS) 十六烷三甲基溴化铵(CTAB)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聚乙烯醇(PVA) 聚乙烯吡咯烷酮(PVP) SDBS SDS PVP 目前,大多数表面活性剂主要以石油为原料经化学合成而来,由于受化工原料、产品的理化特性及其在生产和使用过程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等原因,使表面活性剂的应用前景受到极大的挑战。 表面活性剂 生物表面活性剂优点 稳定性好 乳化和破乳能力强 无毒、用量少 能被微生物完全降解 生物表面活性剂是指利用酶或微生物通过生物催化和生物合成法得到的具有一定表面活性的代谢产物。它们在结构上与一般表面活性剂分子类似,即在分子中不仅有脂肪烃链构成的非极性憎水基,而且含有极性的亲水基,如磷酸根或多烃基基团,是集亲水基和憎水基结构于一身的两亲化合物。 生物表面活性剂 微生物产生表面活性剂是细菌驱油的主要机制之一 20世纪40年代 Zobell 提出 利用假单胞菌生产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 1949年 首次从枯草芽胞杆菌发酵液中发现表面活性素,属于脂肽类表面活性剂。 1968年 Arima 发现 利用生物合成法生产生物表聚甘油脂肪酸酯。 20世纪70年代后期 发现 重组枯草杆菌生产一种新型的Surfactin。 1997年 Nakayama 出现了一些新型生物表面活性剂,如蔗糖酯是一种新型的多元醇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等。 近年 戈登氏菌 胞外乳化剂 甘蔗黑穗病菌 甘露糖赤藓糖醇脂 荧光假单胞菌 粘液菌素 地衣芽孢杆菌 地衣素 红平红球菌 海藻糖二霉菌酸酯 抗辐射不动杆菌 蛋白类 威尼斯不动杆菌 杂多糖类 藤黄微球菌 海藻糖四脂 枯草芽孢杆菌 表面活性肽 球拟酵母 槐糖脂 胞外乳化剂;产碱假单胞菌;醋酸钙不动杆菌;阿氏肠杆菌;霍氏肠杆菌;玉米细菌性枯萎病菌; 泛菌属 鼠李糖脂 来源微生物 生物表面活性剂 生物表面活性剂分类 目前为止,生物表面活性剂按照化学结构分类可主要分为五大类。 (1)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如:绿脓杆菌产生的鼠李糖脂、红色球菌产生的海藻糖脂和酵母菌产生的槐糖脂等; (2)含氨基酸类生物表面活性剂。如:枯草杆菌产生的脂肽和棒状杆菌产生的脂蛋白等; (3)磷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 (4)脂肪酸类生物表面活性剂。如:棒杆菌和不动杆菌产生的甘油酯,棒杆菌和节杆菌产生的脂肪酸等; (5)结合多糖、蛋白质类高分子生物表面活性剂。如:不动杆菌属和酵母菌产生的脂多糖复合物等。 在生物表面活性剂中,阴离子或中性表面活性剂较常见,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比较少。生物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疏水部分主要由长链脂肪酸、羟基脂肪酸或α—烷基—β—羟基脂肪酸构成,亲水部分主要是碳水化合物、氨基酸、环肽、磷酸盐、羧酸、乙醇等。 鼠李糖脂 生物表面活性剂中被研究较多的是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原称绿脓杆菌)产的鼠李糖脂。其亲水基团一般由1-2分子具有不同碳链长度和饱和或不饱和脂肪酸构成。 鼠李糖脂是一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它们不仅溶于甲醇、氯仿和乙醚,在碱性水溶液中也表现出良好的溶解特性。然而鼠李糖脂最突出的特性是它的表面活性,能够显著降低水的表面张力,改变固体表面的润湿性。一般地,鼠李糖脂表面活性剂能使水的表面张力从72mN/m降至30mN/m左右,使油水界面张力从43mN/m降至1mN/m左右。 在不同组成的培养基及培养条件下,不同菌株生产得到的鼠李糖脂各同系物组成及含量均各异,因此表面性质也各有差别。双鼠李糖脂Rha2C10C10表现出的临界胶束浓度(CMC,5mg/L)低于单鼠李糖脂RhaC10C10的临界胶束浓度(CMC,40mg/L),而亲水性更强的鼠李糖脂RhaC10和Rha2C10的CMC则为200mg/L。 槐糖脂 槐糖脂是糖脂中重要的一员。槐糖脂是由假丝酵母菌属等非致病类酵母菌产生的一种胞外糖脂,产量高达 4 00g /L,具有较好的表面性能以及生物可降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5年涂料用滑石粉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 2021年护士资格考试统考历年真题汇总及答案.pdf
- HGT3737-2018 厌氧胶粘剂行业标准.pdf
- SPSS16.0教程完整版课件.pdf
- Axure-RP-9互联网产品原型设计(慕课版)全书电子教案完整版课件.pdf
- WWT 0043—2012碳十四年代测定骨质样品的处理方法.pdf VIP
-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国内外文献综述3900字】.docx VIP
- 【40套试卷合集】河北省石家庄市2019-2020学年英语九上期中模拟试卷含答案.pdf
- 计算机基础教程【大学全套课件】.pdf
- 2025年小学语文毕业升学考试全真模拟卷(口语交际与综合实践)试题详解.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