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三章HSE管理体系解析要素HSE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和运行精要.ppt
4.5 体系文件的编制 文件编制是文件化体系建立的主要过程。 明确要求、落实职责、分工到人。 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文件的编制可分步实施。 文件的内容应符合SY/T6276标准并结合公司实际。 和ISO14000、ISO9000、OSHMS等接口关系,发展趋势。 4、HSE管理体系的策划与建立 文件编制的基本过程:起草初稿;体系管理部门审查修改;补充完善形成二稿,审查修改;个别文件补充完善形成三稿;文件起草过程中重大问题的协调处理(如职责界定);部门审核会签;公司领导批准;印刷发布。 4、HSE管理体系的策划与建立 4.6 体系试运行 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发布以后,进入试运行阶段。 标志着公司的HSE管理活动开始按体系文件的规定运作。 试运行与正式运行无本质区别。 试运行的目的是及时发现体系文件和运行中的问题。 试运行的难点是传统观念和习惯作法阻碍。 试运行的关键是领导强有力的推动。 4、HSE管理体系的策划与建立 4.7 内部体系审核 内审的目的是验证体系的符合性、适宜性、有效性。 管理者代表应亲自组织内审。 内审应有计划、按程序进行。 内审员应具备资格。 内审资料应全部保留。 内审发现的问题必须制定措施,认真整改。 4、HSE管理体系的策划与建立 4.8 管理评审 必须由最高管理者亲自组织。 评审的目的是体系的适应性、有效性。 评审内容至少包括:方针目标的适宜性、资源配置的充分性、评价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评审应有计划。 评审资料应保留。 4、HSE管理体系的策划与建立 管理评审需关注的问题: ? 切忌将管理评审变为成绩汇报会。(强调有效性) ? 高层管理者要了解体系的运行效果如: - 风险管理(去年确定10个重要因素,解决几个,余下 的怎么办,需要什么资源) - 员工意识(守法意识、应急意识) ? 强化管理评审后的动力。 5.1 HSE管理体系运行 5、HSE管理体系的运行与持续改进 就是按所建立的HSE管理体系手册、程序文件及技术规程等文件的要求实施,整体协调运行, “做我所写”,规范作业活动,控制HSE风险。 5.2 HSE管理体系的三级监控机制 5、HSE管理体系的运行与持续改进 为了有效地实施HSE管理体系,在实践中检验HSE管理体系的符合性、适用性和有效性,通过HSE管理体系的“三级监控“机制来监控HSE管理体系运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找出问题的根源,纠正不符合,并对体系进行修订(包括文件修订),以便持续改进,不断提高企业HSE管理水平和绩效。 5.2 HSE管理体系的三级监控机制 5、HSE管理体系的运行与持续改进 HSE管理体系的“三级监控“机制: 一级:测量和监测——常规检查 二级:审核——内部审核 三级:管理评审——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按规定的时间间隔对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进行评审。 本章内容到此结束! * 12 + HAZARD AND EFFECTS MANAGEMENT PROCESS Hazard and Effects Management Process or Risk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This is what makes the HSE Management System a specialised quality system. * 提 示 完善应急反应计划 进行应急演练 应急计划不断更新 3.6 实 施 和 监 测 3.6.1活动和任务 3.6.2监测 3.6.3记录 3.6.4不符合和纠正措施 3.6.5事故报告 3.6.6事故调查处理 3.6.1 活动和任务 1.活动和任务的范围: 所有的活动和任务; 最高管理层的活动和任务; 监督、管理者的活动和任务; 现场工作者的活动和任务。2.活动和任务启动程序: 项目(活动)—目标—策划—活动方案—实施程序和工作指南—监测—评审—总结。3.活动和任务的控制要形成文件的程序或指导书。 3.6.2 监测 监测的范围:绩效监测、HSE技术监测 监测性质:常规、非常规监测 监测的控制要求: 1.设备的校准、维护、存放、运输要求;2.人员的取证、培训;3.数据的处理与分析;4.监测方法的使用与周期,监测点及抽样率。 5.检测应有计划,明确监测点清单、监测项目、时间、地点、频率。6.监测结果应记录、分析。7.监测结果偏离准则时,应采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