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1解决方案.ppt

  1.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神经系统的种系发生 单细胞动物(变形虫):无神经系统 低等多细胞动物(水螅):神经网和散在的神经元 无脊椎动物(蚯蚓):节状神经系统 脊椎动物(鱼):管状神经系统和脑 哺乳类动物 :新皮层的出现 人类:大脑最发达, 皮层的沟、回多 神经系统是整体内起主导作用的调节系统。神经系统一方面可直接调节各器官的活动;另一方面又可通过内分泌系统间接调节各器官的生理活动,从而使机体各部分的活动相互协调、统一,并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 第一节 神经系统活动的规律和原理 一、神经元与胶质细胞 1.中枢神经元连接方式 单线式连接 会聚式连接 分散式连接 环路式连接 2.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 直径越粗,传导速度越快。 有髓鞘纤维,传导速度可达100m/s, 无髓鞘纤维,传导速度仅为1m/s。 温度降低,传导速度减慢。 当降至0℃以下时,发生传导阻滞。 3.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①完整性 神经纤维在结构和 功能上都是完整的。 ②绝缘性 保证神经调节的精确性。 ③双向性 但在体内传入向中枢,传 出向效应器。 ④不衰减性 ⑤相对不疲劳 突触的概念: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其他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相接触,此部位成为突触(synapses)。 2. 突触的传递过程 突触前的动作电位 末梢的去极化 Ca++内流 末梢内突触小泡释放递质 递质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 突触后膜离子通道通透性改变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EPSP) (IPSP) 3. 突触传递的特点 单向传递 突触延搁 总和: 时间总和,空间总和 对内外环境变化敏感、易疲劳 具有可塑性 后放 4. 影响突触传递的因素 递质释放环节 递质消除环节 受体识别和结合环节 5.突触传递的抑制 (1)突触后抑制 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使与其发生突触联系的突触后神经元发生抑制,称为突触后抑制。其模式主要有两类: 2.突触前抑制 突触前抑制特点 结构基础——轴突-轴突型突触和 轴突-胞体突触 发生在突触前神经末梢 突触前神经末梢释放兴奋性递质减少 突触后膜的EPSP 幅度减小 三、 神经递质及受体 神经递质的概念: 神经末梢释放的特殊化学物,作用于支配的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膜上,完成信息传递功能。 外周: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嘌呤和肽类物质; 中枢:乙酰胆碱,单胺类,氨基酸类,肽类。 神经递质的标准 突触前神经元内有合成酶系和前体 递质贮存在突触小泡,兴奋冲动抵达时,可从突触小泡释放到突触间隙 递质作用于突触后受体,引起突触后膜电位的变化 存在着使该递质失活的方式 有特异的受体阻断剂可以阻断递质的作用,激动剂可模拟递质的作用 递质受体 receptors 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发生特异结合并诱发生物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 Ach受体,肾上腺素能受体,多巴胺受体等。 离子通道型受体,G-蛋白耦联型受体等。 * 一、掌握突触传递、神经介质、 牵張反射的概念、意义 二、熟悉中枢兴奋传布的特征、 感觉投射系统和牵涉痛的概念、 自主神经的主要功能 三、了解各级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自发脑电活动和皮层诱发电位 第九章 神经生理 神经元 神经胶质 神经系统的组成 神经调节的特点:迅速准确、局限、短暂 方式:反射 胞体 突起:树突 轴突 (神经纤维) 神经末梢 感受刺激,对刺激信号加以分析、整合或贮存,并将整合的信息传出。 传导兴奋 营养作用 释放介质 神经胶质细胞: 具有终身分 裂增殖的能力 传递的精确性 扩散 总和 后放与回返抑制 二、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 1.突触的基本结构: 突触前膜(7nm) 突触间隙(20nm) 突触后膜(7nm) 轴突-胞体 轴突-树突 轴突-轴突 树突-树突 分类 兴奋传递的方式 化学突触传递

文档评论(0)

我是兰花草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