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五、感觉的规律性(44) (一)感受性 感受性:感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灵敏度)它用感觉阈限来度量。 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了一段时间的刺激 。 1.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而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2.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3.感觉阈限(绝对、差异)都与相应的感受性成反比。 4.感受性、感觉阈限及其关系随年龄、训练和经验的不同而变化,并存在巨大潜力,有很大的个体差异。 韦伯定律 K为韦伯分数;I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 不同感觉系统的韦伯分数(中等强度范围) 感觉系统 韦伯分数(△I/I) 视觉 1/60 动觉 1/50 痛觉 1/30 听觉 1/10 压觉 1/7 嗅觉 1/4 味觉 1/3 人类重要感觉的绝对阈限 视觉:晴朗夜空30英里以外的一支烛光 听觉:安静环境6米英尺以外手表的滴答声 味觉:9升水加入一茶匙糖后有甜感 嗅觉:一滴香水弥散三居室 触觉:一片蜜蜂翅膀从一公分外落在面颊 温冷觉:皮肤表面1℃的差异 (二)感觉适应(P45) ——因为刺激的持续作用,感受性发生高低变化的现象叫适应。如, 视觉适应:暗适应(对暗黑刺激的适应)、明适应(对明亮刺激的适应),等。 嗅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温度觉与触压觉的适应 (煮青蛙) ——其意义在于:使个体与环境保持平衡。 (三)感觉对比(P46) ——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有同时对比与继时对比(先后对比)之分。 如灰色长方形放在不同背景上感觉不同 A和B的颜色一样吗? 一样。 (四)联觉(P46) ——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如暖色、冷色等。 (五)后像(P54) ——对感受器的刺激停止后,感觉还能在某一时间内维持的感觉印象,如电影、电视观看等。 ——视觉后像有正后像(先后品质一致)与负后像(先后品质不同)之分。 ?视觉后像(一般性了解):注视30秒以上,然后看白色背景,会看到一个发亮的灯泡。 ?根据刺激信息来源的不同: ——外部感觉(体外刺激引起,主要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等); ——内部感觉(体内刺激引起,主要有运动觉、平衡觉、内脏觉等) 六、感觉的分类(P43) (一) 外部感觉 1.视觉 ?可见光波。 (400-760毫微米电磁 波)作用于视分析器。 ?认识的主导感觉,占人获取信息的80% ?眼球壁:角膜外界光线由此入眼; ?虹膜:调节瞳孔大小(外层); ?网膜有感光细胞: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具感光功能(内层); ?眼球:晶体、房水和玻璃体,皆为屈光介质。 ?视敏度;即视力,是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细节的能力。 ?眼球的结构及视力(一般性了解) ?色觉缺陷: ——色弱:对不同波长的感受性低于正常人。 ——色盲:全色盲(只能看到黑色和白色)和局部色盲(如,红绿色盲) ?色觉缺陷(一般了解) ?三色说:(托马斯.杨)人的视网膜中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红、绿、蓝)。当它们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的刺激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 ——评价:得到一些实验的支持,但不能解释红绿色盲的现象。 ?色觉理论(不作要求) ? (黑林,四色学说)认为,视网膜存在不同功能的锥体细胞,分别感受黑—白亮度、红—绿两色和黄—蓝两色。每种锥体细胞感受的两种色光刺激,在光波长度上各不相同。当每种锥体细胞在感受色光刺激时,即产生两种颜色的互补作用。许多实验结果支持了该理论,并可解释红绿色盲。 ?对立过程理论 ?听觉 16-20000赫兹的可听声波. 占人所获 信息的10%以上。 ?听觉器官 ——内耳耳蜗。 2. 听觉 耳的结构和功能 外耳:耳廓和外耳道,收集声音。 中耳:鼓膜—受声音压迫机械振动,带动三块听小骨;锤骨、砧(zhen)骨、镫(deng)骨—将声音传到卵圆窗。 内耳:耳蜗—是人的听觉器官。由鼓阶、中阶和前庭阶构成。鼓阶与中阶间的基底膜上包含大量支持细胞和毛细胞(听觉的感受器) ?听觉的生理机制(不作要求) ——频率理论(物理学家,罗.费尔,1886) ?观点: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的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如果我们听到一种频率低的声音,连接卵圆窗的镫骨每次振动的次数较少,因而基底膜的振动次数也少。反之镫骨和基底膜都发生较快的振动。 ?评价:频率理论难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的基底膜不能做每秒1000次以上的快速运动。 ?听觉理论(不作要求) ?观点:基底膜的横纤维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