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膜糖的功能 ①提高膜的稳定性 ②特异性识别 ③帮助新和成的蛋白进行正确的运输和定位 ④某些膜糖链是哺乳动物红细胞膜上ABO血型和MN血型的凝集原 P60 4、细胞膜的分子间作用力 疏水力 静电力 范德华力 二、细胞膜的功能 1、控制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①跨膜运输 ②膜泡运输 ③胞间连丝 2、信息交流的功能 ①传递信号:激素、生长因子、神经递质等 ②细胞识别 ③产生、传导兴奋 3、动物细胞间的相互附着 4、多种酶的结合位点 三、细胞外基质 细胞合成并分泌到细胞间隙中的大分子物质所组成的细胞外网状结构 动物细胞外基质 植物细胞外基质:细胞壁 (组织间起支持作用) 细胞壁的功能 细胞间的相互粘连 保护细胞表面 调节细胞周围微环境 细胞壁的生长和特化 初生壁的生长:增大面积的生长 次生壁的生长:增加厚度的生长 细胞壁的层次 1、胞间层:中胶层或果胶层 细胞最外层或相邻细胞之间,本质是果胶质 具有较强的亲水性和可塑性,连接相邻细胞 细胞分裂过程中最早形成的,幼嫩时期只有果胶层 2、初生壁:胞间层内侧 成分是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质,蛋白质很少,具较大的可塑性,能随细胞的生长而扩大 有许多薄壁细胞永远只有初生壁,如叶肉细胞 3、次生壁:位于初生壁内侧 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半纤维素;有的会有木质素、角质、栓质、矿质等渗入其中 只存在部分细胞中,成熟的细胞其原生质体一般都会死亡。如纤维细胞、石细胞、导管细胞、木栓细胞等 4、初生纹孔场、纹孔和胞间连丝 纹孔:次生壁不均匀加厚形成 纹孔对:相邻两细胞的纹孔成对存在 纹孔缘:次生壁在纹孔腔上面构成的一个拱形 纹孔塞:纹孔对之间的初生壁加厚 塞周缘:纹孔对之间的未加厚部分 具缘纹孔: 初生纹孔场:初生壁加厚较薄的区域 胞间连丝:原生质丝在初生纹孔场位置将两细胞相连 * 。 * * ★强调了膜的流动性 ★强调了膜的不对称性 §忽视了膜蛋白对脂质分子的控制作用 §忽视了膜各部分流动的不均一性。 外周蛋白又称为外在蛋白(extrinsic protein),为水溶性的,分布在细胞膜的表面.靠离子键或其它较弱的键与膜表面的蛋白质分子或脂分子的亲水部分结合, * * 细胞骨架 * 江汉油田广华中学 江汉油田广华中学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膜 细胞质膜的基本组成部分 脂类:磷脂、胆固醇和糖脂 蛋白质:单纯蛋白、糖蛋白和脂蛋白 膜糖:细胞膜表面糖类的总称 细胞膜结构的研究历史 1.?? Charles Overton 1895 推测细胞膜由连续的脂类物质组成。 细胞膜的结构模型及特点 2.荷兰科学家 Gorter和Grendel 1925 用有机溶剂提取了人的红细胞质膜的脂类成分,将其铺展在水面,测出膜脂展开的面积二倍于细胞表面积,因而提出细胞膜由双层脂分子组成。 3.??三明治模型(片层结构模型) : J. Danielli H. Davson 1935 发现质膜的表面张力比油-水界面的张力低得多,推测膜中含有蛋白质,从而提出了”蛋白质-脂类-蛋白质”的三明治模型。1959年提出了修正模型,认为膜上还具有贯穿脂双层的蛋白质通道,供亲水物质通过。 认为:蛋白层是以非折叠、完全伸展的肽链形式包在脂双层的内外两侧。 4.?单位膜模型(unit membrane model): Robertson 1959 用超薄切片技术获得了清晰的细胞膜照片,显示暗-明-暗三层结构,厚约7.5nm, 中间层为3.5 nm,内外两层各为2 nm。并推测:暗层是蛋白质, 透明层是脂,并建议将这种结构称为单位膜。 5.??流动镶嵌模型: 1972年Singer 和Nicolson 总结了当时有关膜结构模型及各种研究新技术的成就,提出了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球形膜蛋白分子以各种镶嵌形式与脂双分子层相结合, 有的附在内外表面, 有的全部或部分嵌入膜中, 有的贯穿膜的全层, 这些大多是功能蛋白。 细胞膜的结构模型 细胞膜的研究历史 磷脂 一个极性的头部,两个非极性的尾部 脂肪酸中具有不饱和脂肪酸 1、脂类 一、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 胆固醇的作用:提高双脂层的力学稳定性,调节双脂层流动性,降低水溶性物质的通透性。 胆固醇 糖脂 约占膜脂的5%以下 细胞识别中起受体的作用 影响脂双层的流动性的因素 1、磷脂分子中不饱和程度:不饱和键越多,流动性越大。卵磷脂/鞘磷脂,比例越大,流动性越大;比例越小,流动性降低 2、脂肪酸链越短,流动性越大。 3、胆固醇含量越少,流动性越大。 4、温度较高,流动性较高。 意义: 减小黏度、物质跨膜运输的基础、与酶活性有关 ◆构成膜的基本骨架,去除膜脂,则使膜解体; ◆是膜蛋白的溶剂,一些蛋白通过疏水端同膜脂作用,使蛋白镶嵌在膜上,得以执行特殊的功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