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解决方案.ppt

  1. 1、本文档共1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实际上,活动不仅对道德的获得,而且对操作或实现也有重要的作用。相对于道德的获得,道德的操作或实现是更为根本的目的性环节。而要实现这一点,则需要主体“做”的功夫。 2、活动是学生自我教育的真正基础 促进儿童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的发展从而为自我道德教育提供基础的,只能是儿童本人的活动,只能是儿童之间的交往。认识和评价自我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主体必须走出自身,把自我当作与主体“对立”的客体来加以认识。而这只能在主体的对象化活动中,在主体间的交往中才能实现。离开主体的实践、活动或交往,要达到教育的最高境界--自我教育或许只是异想天开。此外,活动特别是合作活动和交往还有助于学生团结协作和集体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3、活动是实现道德个体意义的根本途径 活动不仅是道德形成和发展的根源,而且是道德个体意义或价值实现的根本途径。道德对人自身的肯定和发展意义是通过人自己的活动、自己的实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实现的。人的自我肯定和自我发展通常需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精神上的彼此丰富才能实现。人的活动和社会交往无疑为每个人的发展提供了前提。 此外,人还可以在活动中,以自己道义上的力量和优势实现自己本质力量的反观自照,获得最深刻的自我肯定、自我确证,即道德尊严和良心的肯定和确证,获得精神上的最大满足。 4、活动或实践是其它各学科道德教育价值实现的不二法门 不仅道德教育的理论课程要通过学生的活动实现其价值,而且其它各学科的“教育性”、“思想性”也只有通过学生的活动才能实现。除非在给学生提供科学知识和道德讲授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道德原理的机会,否则,“教学的教育性”就永远是一句漂亮但无用的口号。 三、实施活动课程的基本原则或指导思想 (一)活动课程应有助于学生道德之持续不断的发展和学生道德生活的不断改善。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活动课程必须服务于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其存在的价值也主要是基于其在实现道德教育目的中所能发挥的作用。 (二)实施活动课程必须贯彻主体性原则。强调活动、强调道德的实践特征,事实上是突出了道德、道德教育领域强烈的人学特征,突出了道德教育的主体特征。在实施活动课程的过程中贯彻主体性原则,要求作为活动课程主体的学生活动应该是学生的自主活动而不是仅仅按已经安排好的严格要求去做的、形式化的行为操练或机械重复。 (三)实施活动课程必须贯彻兴趣和需要原则。只有当根据兴趣去行动产生了利己或利他的行为结果,才有了道德的意义,“兴趣就是自我和某一对象的主动的认同”。它包含着活动是自己的而不是外加的,本身并不包含某种评价意义。但是坚持兴趣原则并不是任由儿童做任何他想做、他愿意做的事情。 (四)通过活动沟通校内、校外生活,使学生在实际地参与社会道德的改革中“适应”社会。学校道德教育根本上是社会的,必须与整个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相联系。而要做到这一点,非常重要的是要鼓励儿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第五节 德育的隐性课程 一、隐性课程概说 (一)隐性课程的提出 隐性课程(Hidden-Curriculum),亦称“隐蔽课程”、“非正式课程”、“潜课程”、“潜在课程”等,与“显性课程”、“正式课程”相对。 隐性课程范畴的提出的历史背景: 1、惟理性教育的迷失 2、课程领域的革命 二)隐性课程的基本原理 1、什么是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是在正规课程之外并非教师有意设计的学习内容。 2、隐性课程的特征 第一,潜在性。隐性课程常常借助于显性课程的形式或其它方式存在,学生接受其影响常常是无意识的,其功能与效果不易精确评估,不易被察觉。 第二,累积性。隐性课程效果的产生是逐渐的量变过程,只有经过一定量的积累才产生质变。 第三,迟效性。其效果的显现并非“立竿见影”,而是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以后才能感觉到。 第四,稳定性或持久性。由于其效果是长期积累的,故稳定持久,不易变化。 二、德育隐性课程 (一)隐性课程对学校德育的特殊意义 1、从形式角度看,品德结构由知、情、意、行四要素组成。个体道德的成长,存在一个道德信念的激发和巩固问题。道德信念,体现了道德的方向性和价值选择性。信念的培养是在学生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中逐步发展起来的。这些特征,正是隐性课程的特征。 2、从作用机制看,隐性课程通过个体无意识心理活动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体的道德活动。 3、从作用范围看,隐性课程可说是无所不包,它全方位地渗透于受教育者的生活之中,其深广程度是正规学校课程无法比拟的。 总之,应用隐性课程是符合个体品德和个性心理形成和发展的特殊规律的,它对学校德育具有特殊的意义。 (二)德育隐性课程分类 依据隐性课程的定义,可以说,在学校内外,凡是人们能够想到与看到的一切现象、事物、活动与观念都是广义的隐性德育课程,因为它们影响着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体地讲,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奇缘之旅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