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批评规范解决方案.ppt

  1. 1、本文档共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5.4.5 对知识产权的维护 学术批评容易对公众和社会产生影响,从而提起被剽窃、被抄袭者的注意,从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学术批评也给与被剽窃者和被抄袭者以舆论上的支持,增加其信心 。 5.5 学术批评的原则要求 中国学术批评现状堪忧 一是只赞扬,不批评,甚至无原则地吹捧。 二是不少学者在回应批评时不是据理反驳,而是采取种种非学术手段试图压制批评。 三是反咬一口,不谈自己的问题。 四是不顾学者风范,以极其恶劣的语言对批评者进行谩骂和人身攻击。 没有批评就没有学术的繁荣与发展。 5.5.1学术批评的原则 其一,学术性原则。无论是批评者、被批评者,还是每一个从事学术研究的人,都应该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提出问题,以学术的眼光,对待学术批评与反批评,所有的非学术性的个人动机应排除在外。 其二,平等性原则。对批评对象展开的商榷、讨论、质疑,是学术批评主体的权利,是批评方与被批评方都拥有的权利,因此,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批评与反批评,是学术研究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批评主体应以坦然豁达的心态相对待,正如印度作家、诗人泰戈尔所说的:“我虽然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维护你发表意见的权利。” 其三,客观性原则。无论是批评主体、其他的学术研究人员,还是新闻媒体,都应本着尊重原意、尊重他人、以理服人的原则开展学术批评活动,既不能进行人身攻击和互相揭短,也不能搞文字游戏、虚张声势。 5.5.2对批评者的要求 对批评者来说,应敢于对他人的学术观点、研究方法提出批评性意见,既要有较大的学术勇气,同时又必须具有扎实的学术研究功底,因此,这样的学者应该予以鼓励。 作为批评者,也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应该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进展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对批评的对象所作的“批”与“评”,才是有的放矢,才会令人信服,才能形成良好的学术批评氛围。 第二,无论是对他人学术研究成果的肯定还是批评,都应该是以促进学术发展为惟一目的,都应充分尊重他人的学术研究成果。 第三,开展学术批评所用的词语,不宜过于尖刻激烈,当然对明知故犯者除外。 事例 我国已故著名目录学家余嘉锡先生有一部名著《四库提要辨证》,这部书纠正了《提要》中的不少错误。但是,他认为从总体上说来,他的水平还是赶不上主持撰写《提要》的纪昀。他说:“纪氏之为提要也难,而余之为辨证也易。……纪氏于其所未读,不能置之不言,而余则惟吾之所趋避。譬之射然,纪氏控弦引满,下云中之飞鸟,余则树之鹄而后放矢耳。易地以处,纪氏必优于作辨证,而余之不能为提要决也。” 这段话体现了一个大学者的风范,为我们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 5.5.3对被批评者的要求 被批评者对待学术批评也应有正确的态度,要以平常之心对待批评,只有胸怀虚心学习、从善如流、知错必改的姿态,才能从学术争鸣中获取生存和发展的活力。 首先,被批评者要调整心态。不要因为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遭到其他人的批评,就暴跳如雷,认为批评者是在刁难自己,是对自己的人身攻击。 其次,被批评者不要认为受到他人的批评都是坏事,并由此产生抵触情绪。 再次,被批评者应根据学术研究规范的要求,认真阅读完整并理解批评文章,虚心接受正确的批评,并且向批评者表示感谢。如有不同的看法,则可以坚持自己的观点,逐条进行解释或反驳。 事例 爱因斯坦于1905 年首次提出“狭义相对论”原理,他期待“强烈的反对和最严厉的批评”,而缺少“冷酷的批评”使他“非常失望”。在收到当时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普朗克寄来的一封信,就论文中几个模糊不清的地方提出问题后,爱因斯坦感到“异乎寻常地高兴”。大师的豁达心胸和对学术痴迷的追求,的确应当令某些“不好辞让,不敬礼节,而好相推挤”的“大牌”学者感到无地自容。 5.5.4对学术媒体的要求 第一,明确学术批评的目的,把握学术批评的方向。学术批评的目的既不是为了新闻炒作,也不是为了扩大发行量,而仅仅是就学术问题展开的讨论与商榷,是对真理的进一步的探求。因此,媒体应该提倡这样的学术批评:有利于调动学者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有利于学风的根本好转,有利于学术批评的健康发展。为此,要避免为扩大发行量,对一些学术界的新闻事件大肆渲染,使得舆论升温,甚至添油加醋,以讹传讹,不能正确发挥其舆论导向作用。 第二,坚持平等原则。媒体作为社会公共信息平台,应该平等地对待各种针对某一主题的学术批评,提供充分展示、交流和争鸣的机会,着眼于提高学术研究水平,达到“治病”的目的,而不是为批评而批评。因此,对人身攻击、“上纲上线”之类的非学术性批评应予以取消;有过激而使人难以接受的用词,应与作者商量予以删改。对所报导的学术批评事实要确凿,对被批评者的回应文章,也要设法予以发表,以免偏向某一方。充分相信社会公众的独立判断能力,尽可能避免在媒体上出现一边倒式的讨伐。 第三,充分发挥媒体的舆

文档评论(0)

我是兰花草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